做品牌需循序漸進
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表示,許多人在討論製鞋產業到底是傳統產業還是科技產業,其實只要創新求變,注重科技的鞋企就是科技企業,反之則是傳統產業。
「製造業還有30%至40%的空間可挖,並非所有的企業都要做品牌。」張榮華從自己做品牌虧錢,做房地產半途而廢的經歷引出觀點,鞋業升級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他說,生產企業轉型的本質就是科學生產。首先要將代工環節即OEM做好,然後加強設計做ODM,發展全球貿易。實現了從被動接訂單到主動找訂單的轉變後,如果還能做好,再開始做品牌。義大利鞋業品牌的成功,得益於義大利逐步轉型而實現的文化、技術、產業積澱。中國鞋業也應循序漸進。
鞋業在市場的迷霧中何去何從?鞋業的轉型升級又將如何繼續?近日,世界鞋業發展論壇在厚街鎮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鞋業代表專家在此縱論鞋業的未來發展。在此次論壇中,轉型升級成為與會業內專家的共識。然而,鞋業轉型應注重「微笑曲線」還是應該注重製造環節本身,則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激烈交鋒。會上,嘉賓還用「哭泣曲線」的提法與注重「微笑曲線」兩端的觀點作為對應。
「哭泣曲線」也有價值
意大鞋業零售商協會副會長MassimoDonda介紹說,製鞋業在義大利被稱為「輪子上的行業」,意思是鞋業生產商需要不斷遷移以獲得低成本的勞動力。如今,義大利的鞋業生產部門早已分布到世界各地,但生產研發部門一直留在義大利。他建議中國鞋業應該專注於設計、品牌等因素,並瞄準中等價位的消費人群。
厚街鎮鎮長萬卓培也表示,製鞋業是厚街鎮傳統的支柱產業,鞋業對厚街產業的支撐非常大,鞋業從業人員多達14.4萬人,加上專業市場的從業人員、採購商、設計師加在一起超過20萬人。而厚街未來也將推動鞋業向「六化」發展,即集群化、規模化、品牌化、時尚化、國際化、信息化。
「我們面臨的不是要不要製造的問題,而是如何讓製造從大變好的問題。」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鄭力率先提出不同意見。他說,過多地談義大利模式,會讓行業誤以為做品牌和設計比製造更加重要,並非只有「微笑曲線」兩端才是好的。鄭力舉例說,義大利是汽車設計最強的國家,然而汽車工業最強的企業卻並非在義大利。金融危機襲來之後,製造業越強的國家受到的衝擊越小。沒有好的製造,品牌和設計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