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自1998年3月頒布《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以來,我國模具產業一直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國家也給予了相當的鼓勵和政策扶持。根據國內外模具發展情況,我國模具產業規模效應已逐步顯現。國際上已經產生不少
產值超過1億美元的模具企業,最大模具企業甚至已發展成為跨國集團,年產值高達40億美元。近幾年,隨著我國家電產業的蓬勃發展,加上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帶動,家電模具企業因此生機勃勃,擴張迅速,在一片利好氛圍下,家電模具產業需求大漲,並為企業及時贏得不少硬增長指標。眼下家電政策逐步退出市場,家電市場響應慢慢減弱,不少家電企業開始積極尋求策略實現產業軟著陸,而對於家電模具企業的情況如何,它的軟著陸在哪實現?有業內人士分析:比較國內外工業模具產業的市場發展水平,目前我國模具
進出口每年有超過10億美元逆差,總體發展水平相比工業已開發國家要落後許多,我國模具工業仍處於幼稚時期。專家認為,產業困境時時會有,面對困境,企業如何面對才是關鍵,企業者要積極尋求方法才是解決之道。
企業困境:惡性競爭給模具發展留隱患
家電模具迅猛發展,企業之間競爭劇烈,而部分惡性競爭,卻給行業埋下了深深隱患。例如模具企業與冰箱企業的合作模式——競標,每一副模具都有多家模具企業參與,報價低者中標,企業間開始存在惡性競爭,最後造成部分
模具製造已到無利可圖境地,最終直接影響到整個行業的效益和持續發展。接下來可以設想,由於模具企業利潤下滑,技術資金投入開始減少,科技進步大大減緩,模具企業開始不得不面對緊缺高級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最終結果,模具標準化水平和
標準件使用覆蓋率降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技術,致使行業整體創新能力減弱,惡性競爭造成產業惡性循環。
企業切勿各自為政產業鏈延伸需及時
模具工業的發達與否,直接體現一個國家和地區
製造業水平,法國、日本的工業都源於有著發達的模具工業支撐。曾有日本學者潘志仁到中國調研時就評價,中國的模具工業與日本相比,同樣存在著許多優勢。中國企業里都是年輕人,有活力、有希望。而日本模具企業里,工人的年齡大多超過50歲,後繼乏人。他給出的建議是,未來的發展中,中國模具產業不應再用最精密的工具機生產較低端的模具,而要向手機、
數碼產品等高端
精密模具攀升,同時要延伸產業鏈,模具企業不僅要生產模具,還要生產終端產品,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中國模具企業應加快與國外先進企業的技術合作,建立自己的品牌,利用本土資源積極培養高端人才。而對於家電模具企業,特別是具有全國領先地位的模具企業應積極引進配套企業,包括協作件廠商、工業設計機構、
物流企業等,形才、資金、主導產品、配套件、研發設計、營銷、物流相對集中的一體化家電裝備產業體系,要提高家電及裝備製造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調整模具產業方向實現企業市場軟著陸
有行業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較大產量的模具標準件主要有模架、導向件、推桿推管、彈性元件等,但質量較差,品種規模較少。這些產品不但國內配套大量需要,出口前景也很好。例如氮氣缸和熱流道元件國內至今無正規的專業廠生產,主要依靠進口,應在現有基礎上提高水平,形成標準,並組織規模化生產。
而我國塑料模具則占模具總量近40%,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塑料模具中有為汽車和家電配套的大型注塑模具;有為
集成電路配套的精密塑封模具;有為電子信息產業和機械及包裝配套的多層、多腔、多材質、多色精密注塑模;有為新型
建材及節水農業配套的塑料異型材擠出模及管路和噴頭模具等,目前雖然已有相當技術基礎並正在快速發展,但技術水平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總量也供不應求,所以模具企業未來將向何處發展,如何實現企業市場軟著陸,其實已經十分明朗。
更多家電模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家電模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