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德財政合作「京北風沙危害區植被恢復與水源保護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前不久,作為這一項目重要組成部分的小型水體生態恢復工程通過中德專家組驗收。這標誌著,小型水體生態恢復理念在密雲水庫水源地保護中取得成功。
據悉,今年是京北風沙危害區植被恢復與水源保護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實施的第四年。經過多年的建設,項目取得了多個創新性成果。項目規劃採用參與式,資金使用報帳制,同時在以林分為單位的森林經營規劃、小型水體生態恢復技術、跨部門跨地區合作、流域生態服務可持續融資、根據森林經營方案審批採伐指標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參與式規劃:尊重民意
在合作過程中,中德財政項目主管機構多次派專家到村里調查,召開座談會,廣泛徵求村民意見。村民們的意見和想法得到了尊重並融入到項目中,因此幹勁十足。
這種新的項目規劃方式被稱作參與式規劃。參與式規劃的核心是把發言權、分析權、決策權交給當地人民,而外來人員只是協助者。通過參與式規劃,項目收集到了項目村的社會經濟情況、不同人群對項目的需求、村莊資源分布、林務員組織方式和村民農事活動季節歷等。
目前,項目已在北京市和河北省的5個區(縣)的22個鄉鎮完成參與式規劃51個,為項目森林經營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
跨地區合作:資源共享
密雲水庫是北京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保護好密雲水庫水源地是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受到各級政府和廣大市民的廣泛關注。
北京密雲水庫流域面積約為1.5788萬平方公里,其中有2/3的面積分布在河北省境內。近年來,在密雲水庫流域,為了攔截水流供生產生活或旅遊開發使用,在小型水體和護岸工程中構建了大量的漿砌石壩,造成河道水體生態系統連通中斷、下游斷流和水體淨化功能下降,威脅到密雲水庫的水質和水量。因此,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與北京市水務局聯合組織實施了森林經營和小型水體生態恢復工程。
目前,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有7個鄉鎮的13個村納入森林經營項目區,有1個流域納入小型水體生態恢復項目區。豐寧縣項目活動和北京市項目區採用同一技術標準和投資標準,做到專家共享、技術資料共享,雙方人員共同參加國內外有關培訓活動。通過跨部門、跨地區合作,不僅提高了河北省森林經營和水體改造水平,還提升了項目執行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廣示範意義。
工程實施:重在規範
小型水體生態恢復工程自2009年啟動以來,經過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施工,已於2012年10月底全面完工。工程自始至終秉承德國先進的生態治理理念,強調還原水體的自然通路,提高水體的連通性,恢復水體自淨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以達到人水和諧相處的狀態。
為保證工程實施的規範化和透明度,工程一方面採用招投標制,對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等各個環節均實施了招投標;另一方面,財務管理採用提款報帳制,並分階段進行審計,降低了工程風險。
此外,工程特別強調標準規範的作用,先後制定和發布了《小型水體生態恢復規劃與設計指南》、《北京山區河溪生態監測指南》和《小型水體生態恢復驗收指南》等一系列工程規範性文件,不僅在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今後類似工程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深入推進:譜寫新曲
中德財政合作項目水體恢復工程雖然已經完工,但森林經營工程只完成了任務的60%,項目還將深入推進。
據悉,項目全面完成後,可取得6個方面的成果:制定完成小流域林水綜合規劃,完成1萬公頃水源保護林近自然森林經營,在7個小流域完成103公里的小型水體生態恢復,制訂並推進生態系統服務可持續融資的創新機制,加快促進密雲水庫水源地保護的跨地區和跨部門合作,對至少100名項目管理人員及利益相關者進行培訓。
北京市園林綠化國際合作項目管理負責人說,中德財政合作項目引進德國先進的近自然森林經營和水體生態恢復理念、技術,通過京冀聯手、林水合作的方式,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水源地進行有效保護和治理提供了經驗。今後,北京市園林綠化與水務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與德方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深化跨部門、跨地區合作機制,為大都市水源保護地有效保護和治理謀劃新篇章。
更多生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