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每次的價格戰後,網友都紛紛吐槽,電商們隔空打響的價格戰,其實放的是空炮,多數都是虛假打折,在網上搶購到的東西與實體店的價格相比,相差並不大。不少人還記得,去年8月,京美蘇大戰期間,出現「先漲再降、缺貨、網站癱瘓、產品沒可比性」等烏龍,最終淪為「煙霧戰」。「這次情況也差不多,關注的一款手機,各大電商基本上都調高了200至400不等;好不容易搶到一款洗衣機,發現比較實體店還便宜不到50元。
不難發現,價格戰期間,有的價高,有的價低,再加上價格隨時在波動,到底誰的價格更低很難說清楚。而且很多產品在各個電商並不是同時有售,消費者對於電商們的優惠程度高低無法進行橫向對比。從單個電商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一定的降價促銷,但到底是不是真的實惠,很難找到實打實的證據。
面對幾大電商的賣力吆喝,不少消費者此次表現得十分淡定。以身邊真實案例比較,很多人抱著你打你的我持觀望態度,價格合理符合心理價位就適當參與一下,還恐怕沒貨,在去年的多次電商大戰中,部分電商存在價格虛高、缺貨、無法下單、無故撤單等情況。不僅如此,價格戰引發的爆倉還導致物流龜速、售後服務質量下降。無數網民翹首企盼的價格優惠大戰最後都演變成幾家電商的罵戰和微博秀,消費者白忙活半天,真正見到實惠的卻很少。所有這些都大大降低了網購一族的消費欲望和信心事實上,今年的戰況也明顯沒有去年那麼激烈。相比去年,今年各家商場將高調即時公開「戰績」,除了開戰當天公布的些許戰果外,記者並未查詢到各家公布的近期戰果。
業內人士坦言,商家打折促銷固然可以將銷售價格壓低,給消費者帶來實惠。但對商家而言,促銷也是消化庫存的一個手段。因此,更具性價比的暢銷機型往往不在促銷之列。而且庫存是有限的,也不能保證商品供應,缺貨也是正常的。對於五一期間打算網購家電的消費者,業內人士提醒,為避免買到翻新機或假貨,最好選擇可信賴的網店。同時,到貨後自己不要打開,而是請品牌安裝人員給拆封並鑑別一下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