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就已實施5周年,北京市場使用塑膠袋的情況怎樣?農貿市場、街邊攤、小商品商城仍是超薄塑膠袋的「重災區」。調查發現,農貿市場的塑料購物袋9成以上厚度不合格,小商品城的塑膠袋厚度均不合格,全是超薄塑料購物袋。
調查人員將收集到的34種塑料購物袋樣品進行試驗,最終發現,僅沃爾瑪、北京華聯、統一優瑪特、超市發的塑料購物袋以及清河鎮農副產品市場的塑料購物袋厚度合格;農貿市場的塑料購物袋9成以上厚度不合格,而小商品城以及街邊商販則為「零」執行。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認為,以有償使用的方式來刺激消費者減少塑料購物袋的使用並不是長久之計,政府應鼓勵生產企業研製、開發更加環保、耐用、易於回收的產品來取代塑料購物袋。
另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提供的數據,自2008年「限塑令」實施以來,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使用量累計減少670億個,累計減少塑料消耗100萬噸,相當於節約石油600萬噸。
「限塑令」牽動誰的利益?
「限塑令」5年間誰是利益贏家?據悉,一個合格的中號塑料購物袋進價在0.15元左右,但超市提供給消費者則要收取2毛至4毛不等,其中的差額被超市收於囊中。
另外,農貿市場、小商品城的商戶以及街邊商販均未執行「限塑令」,向消費者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因而限塑後和限塑前一樣,商戶願意把塑料購物袋納入自己的經營成本。為降低成本,這些商戶便選擇價格便宜、來源不明、沒有標識的超薄塑料購物袋。面對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一些違法生產超薄塑料購物袋的黑作坊賺足了腰包。
據了解,目前相關《辦法》只規定了塑料購物袋的價格下限,並未規定塑料購物袋的價格上限,或者成本與售價的價格區間,讓塑料購物袋的價格完全依靠市場價值規律調節,結果出現價格亂象,一些商戶和企業從中獲利。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為此建議,價格部門應加快制定關於塑料購物袋的具體價格管理細則,避免商家借「限塑」贏利卻讓消費者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