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劉永好民行股份利用A、H股價差 兩月成功套利逾8000萬元

劉永好民行股份利用A、H股價差 兩月成功套利逾8000萬元

2013-01-01 09:29:21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據報導,隨著中港兩地掛牌的上市公司愈來愈多,通過兩地市場差價進行套利的現象亦在增多。民生銀行創辦人之一的內地富豪劉永好 ,就在7月和9月分別於H股和A股市場一買一賣民行股份,利用A、H股價差成功套利逾8000萬元(港元,下同)。

  根據港交所的披露,劉永好由7月18日至7月26日的個多星期內,分七次以每股介乎7.75元至8.17元,購入1698.6萬股民行H股,即期間每個交易日都入市掃貨。每次購入股數最多不超過530萬股,最多約占當日成交額的5%左右,最終劉氏增持民行H股的投資總額達1.34億元。

  但到9月,劉永好卻在A股大手減持,由9月2日至9月10日,每個交易日都出貨,期內8次交易,總共減持了8270萬股的民行A股股份,以每股平均價10.08元計,套現大約8.4億元人民幣。(點擊查看基金行業前景分析報告

  仍持19億股A股

  若單算劉永好今年7月增持部分,以每股介乎7.75元至8.17元增持,卻在A股以10.08元人民幣,即約12.7港元減持,一來一回,即賺約8200萬元,若換算成投資回報率則達61%。由於劉永好在民行A股仍持有19億股的股份,因此持股比例僅由6月底的8.8%微降至8.41%,H股持股比例則維持在0.29%,他在短期內依靠兩地市場差價成功套利,基本上達到以較少資金控制較多股份數目。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若有大股東持貨較多,並且意圖維持手上的股份數目或股權比例,則有誘因在A股較H股出現高溢價時,購入H股及沽出相應數目的A股。當然,今次劉永好沽售A股增持H股的做法,比較罕有。

  對沖基金﹕恐損企業聲譽

  不過,作為內地的民營企業富豪,劉永好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又是民行的創辦人之一,通過兩地市場的差價套利,該做法也遭到市場的一些批評。有本港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就指出,劉永好的行為不能稱為資本運作,而是純粹地為自己賺錢,作為企業大股東,這種做法並不光彩,且會損害企業聲譽。

  耀才證券市務總監郭思治則指出,除非投資者持有大量的股份,否則在考慮到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及中、港兩地股市欠缺套戥機制下,根本難以單靠沽售A股購買H股圖利。只有持貨較多的投資者,又不想將所有投資太集中,才能夠進行有關類似套戥的做法。

  須持兩地股票戶口 散戶難參與

  內地82隻同時以A股、H股上市的股份中,A股比H股有溢價的股份數目占58隻。理論上,有價差,投資者即有在不同市場套戥同一隻股票的機會。實際操作上,須找到溢價高、流通量大的股份,才有利可圖。若非同時持有兩地戶口的大戶,執行這類套戥非常困難。

  在撇除由中央匯金控制的內地金融股後,流通量足夠而溢價又高的股份不多,主要集中在汽車、煤炭、礦業類股份。因此,劉永好能夠首次申報購買民生銀行(1988)H股繼而沽A股者,可謂絕無僅有。同時,以港元計價,A股較H股溢價超過1倍者,數目更為有限。市場內較多交投、同時A股相對H股有溢價的股份,則主要集中在出現溢價25%以上者。

  中港股份無法直接交收

  投資者若要同時沽A股、買H股以套戥,由於兩地市場欠缺股份直接交收的機制,須在中、港兩地分割買、賣處理。這類操作,一般散戶亦難以參與,只有持有中、港兩地股票戶口的大戶,包括A、H股的主要股東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才合乎資格。

  觀乎劉永好的案例,他在7月份購入民行共1698.6萬股H股時,平均每股作價約7.89元。比較昨日民行H股收市價9.69元,他帳面可以賺取3059萬元。技術上,這為他在今年9月份減持民行A股,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即如民行H股能夠持續上升的話,他理論上便可以沽出更多A股,平衡在手上的H股持倉。

更多股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股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