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門口垃圾桶旁臭氣熏天、家裡垃圾沒及時清理招來蚊蟲、城市被垃圾山包圍……對於我國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場景都不陌生。目前,我國2/3的城市都遭遇了「垃圾圍城」,每個人都深受環境污染的危害。據統計,中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3.6億噸,占全世界城市每年產生垃圾的30.6%,且以年均8%的速度遞增。
垃圾是人們活動產生的「廢物」,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垃圾就是「垃圾」,即暫無新技術能夠使之循環利用,且無經濟利用價值;另一方面,垃圾更是「資源」,找到開發利用途徑就是「城市礦產」,具有經濟利用價值。要實現資源的轉化,一個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就是垃圾分類處理。
我國的「垃圾分類」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效果並不理想。儘管大部分地區都放置了分類垃圾桶,卻多數流於形式。尷尬不只一點。「垃圾分類要經過堆放、運輸、處理三個步驟。即便主城垃圾實現了干、濕分類,還是由同一種車輛混合運輸,『大雜燴』造成新的污染。」一位業內人士抱怨。
一邊是加快垃圾分類的呼聲,一邊是政府投入的力不從心,推行垃圾分類的尷尬由此可見。
垃圾不分類就處罰爭議多多
垃圾分類試點已經10多年,很多城市在推廣伊始紛紛出台罰款條例,可結果依然甚理想。業內人士認為,垃圾分類任重而道遠,需要一個漫長的觀念樹立和習慣培養的過程。罰其十,不如獎其一。
環保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自覺行動,主要應該讓環境意識深入人心,並非靠經濟處罰就能心想事成的。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比較好的國家不是靠罰款,反而靠獎勵來培養市民的好習慣。
近日,南京市第一屆城市治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針對垃圾分類議題進行了討論。會上,全體委員通過了深化垃圾分類的新決議:市民向物業、社區送可回收垃圾將有獎勵。南京的垃圾分類獎勵模式,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探索創新,體現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誠意和智慧,而這種實實在在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尤其值得稱道。
「回顧已開發國家垃圾分類的歷程,只有經濟手段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秘書長徐海雲認為。垃圾分類收集有三種經濟手段,一是計量收費,比如我國的廢品回收;二是計量付費,比如一些已開發國家按垃圾的不同類別收取費用;三是計量押金制度,即對特定產品,比如可回收包裝物酒瓶、有毒有害物電池等收取押金。
據中國報告大廳垃圾處理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指出,垃圾分類鏈條建成之後,要求市民進行垃圾分類,讓市民沒有任何藉口,再推出獎懲措施,或許更合理。所以,垃圾分類要落實,比獎懲措施更有效的,是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設施的完善,讓分類垃圾各有合理的去處。
更多垃圾處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垃圾處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