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山東濟南正在重建此前被拆除的老火車站。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被二戰後聯邦德國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最值得一看的第一站,也是當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建築學教科書上的範例,更是濟南的標誌性建築。濟南老火車站於1912年建成,1992年被拆除。2012年,濟南市正式確認重建濟南老火車站。
濟南市政府稱將「原汁原味」地復建21年前拆掉的濟南老火車站及行包房。有接近濟南市政府的消息人士透露,火車站設計者費舍爾的孫女訪華,或成為重建的間接導火索,從得知到決定重建不過匆匆幾天時間。
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潮中,拆舊建新成為避不開的話題,不少文化遺產遭到破壞。近年來,古建築修復或重建常常引起爭議,珍貴的歷史文物古建一旦拆除,就會永久失去生命,無法復原。
從濟南老火車站重建提出之日起,輿論的爭議聲不斷,這讓在歷次學術會議中飽受指責、想要通過復建翻身的濟南進退兩難。真的只有重建這一條道路嗎?重建究竟是恢復了真文物,還是假古董?近日南都記者對濟南老火車站進行走訪調查,還原其拆除與重建的脈絡。
濟南重建老火車站引發質疑
今年8月1日,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對外公布,將投資15億元修建濟南火車站北廣場,其中包括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以及行包房。濟南市官方稱復建後的濟南老火車站將「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市民面前。
根據濟南市的規劃,火車站北廣場周邊的建築將做調整,使臨近北廣場的建築層高度降低,突出老建築的位置。天橋區委書記畢筱奇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未來,火車站北廣場將和濟南西站一樣,採取雙層的立體式廣場模式。這樣不僅能讓老火車站更凸顯、更美觀,雙層立體廣場,下面走計程車,上面走行人,也更加方便。
一位濟南市政協委員曾表示,老火車站的重建對於大力推進濟南旅遊文化內涵和觀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於濟南老火車站的最新消息,仍然停留在今年8月,復建的消息引起了大量質疑聲,濟南市規劃局的一名官員回復稱,該復建的圖紙設計還沒有完成,正在完善規劃方案。此後,或許是受到輿論的壓力,官方不再發聲。
「那是拆毀了一代人的遠行夢」
城市的發展如洪水般將老火車站吞噬,沒能留下任何痕跡。老火車站的原址如今早已被改為鐵路大廈,與其同期的建築,只有膠濟鐵路的車站(現為濟南鐵路局公用建築)還有所保留。
濟南老火車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由德國人赫爾曼·弗舍爾設計,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外觀為圓柱形鐘錶樓,樓內分七層,設盤旋扶梯,樓頂為德式大鐘,曾被戰後聯邦德國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根據濟南鐵路局史志,被拆除的濟南老火車站位於濟南市經一路北側,是津浦鐵路與膠濟鐵路的交會點,車站東西走向,坐北朝南。老車站始建於20世紀初期,清政府與英德兩國簽署了借款合同,借款500萬英鎊開始修建津浦鐵路,1912年,火車站建成並投入使用。
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認為,濟南老火車站見證了清政府的滅亡到民國的轉變、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軍管鐵路,再到新中國建立以後的這段歷史,它是一段可以觸摸的「立體的歷史」。
根據濟南攝影家荊強向南都提供的照片,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是老火車站最繁華的一段時間。「以前濟南的交通不發達,沒有汽車,濟南人遠行就靠火車」,在荊強的記憶里,幾乎所有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是火車帶著他去遠方看世界。老車站陪他經歷了兒提時代坐火車串親戚、少年時代離家去插隊,以及每次歸來與家人團聚的歡喜,「每當我看到老車站的鐘樓,這些場景就會一一浮現在眼前。」
從少年時學會攝影開始,濟南老火車站就成為了荊強的固定拍攝對象,每隔一段時間,或是大事發生時,他都會去拍幾張照片。
1992年,濟南火車站每天的客流量達5萬人,鐵路的運輸壓力增大,高峰期時,狹小的火車站和廣場擠滿了人,根本走不動。為了擴大站場,當時的濟南市研究決定,將德國人修建的濟南火車站拆除。
當年拆除在即,濟南市民紛紛與火車站合影留念,拍了幾十年火車站的荊強也去了,與以往不同,這一次他的畫面里出現了許多火車站的細節。荊強驚嘆於這座建築的做工完整、細緻。山東建築大學教授姜波介紹說,這座磚石木結構的哥德式建築細節處採用人工雕刻,輔以嵌絲玻璃、藻井等,工藝精湛。
拆除的過程中,荊強大多時候都在,「老車站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固多,人工拆除都是費了很大力氣才鑿開。」荊強看著,心裡一陣酸痛,「那是拆毀了我們一代人的遠行夢。」
決定重建只花了短短几天時間
去年12月,姜波所在的山東建築大學舉辦了一場「菲舍爾與濟南老火車站圖片展」。展覽請來了赫爾曼·弗舍爾的孫女西維亞,其中一部分參展圖片均由西維亞收集而來。不久後,《老照片》編輯部組織了一場紀念座談,由濟南市幾個最熟悉火車站的學者和愛好者參與。主持會議的是自1992年火車站被拆除起,對老火車有近20年研究的姜波。
座談會上回憶了火車站被拆除的始末,提及被拆除的火車站,席間不乏嘆息聲陣陣。據一位不具名的學者回憶,1992年3月,在北京回濟南的火車上,一名濟南鐵路局的主要領導被問及如何看待百姓留念時,回答稱:「那是個殖民地的象徵,不值得留下。」
事實上,這也代表了當時濟南市乃至山東部分執政者的意見。儘管有不少專家和學者都反對,多次向山東省政府和濟南鐵路局建議保留濟南老火車站,最終還是沒能改變拆除的決策。火車站被匆匆拆除。
似乎從這時開始,濟南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在拆毀後的20年中,全國大大小小的文物保護學術會議上,濟南每每被推到風口浪尖,一些專家的指責聲不斷,「你們濟南拆毀了一個這麼優秀的歷史建築、文化遺產。」這也為後來有人提出復建埋下了伏筆。
2012年,濟南市人大代表、天橋區城鄉建設委主任劉敬濤等11人提交《關於加快火車站北廣場建設及原鐘樓復建的議案》,呼籲儘快啟動濟南老火車站重建。今年8月,濟南正式宣布重建。出乎濟南的意料,方案一經提出,再次掀起層層波瀾。官方聲稱的「已經找到圖紙,將會原汁原味復建」不斷遭到質疑。
重建的決定之倉促,從一個例子中可以體現。有接近濟南市政府的消息人士稱,費舍爾的孫女來華參加展覽,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重建的誘因,「從聽說此事萌生想法,到規劃局聯繫重建事宜,中間只有短短几天時間。」
對此,學界的一些文物專家並不看好,認為文物古建的生命一旦終結就再也無法挽回。姜波則一語道破了問題的關鍵,「當初為了發展經濟,沒搞明白就把它拆了;現在為了發展文化旅遊,又沒搞明白就想重建。」濟南火車站代表著當時先進的技術,而中標的企業根本沒有歐洲古典主義建築復原的背景,有人找到姜波,希望提供設計和技術支持,他則回絕稱,「原來的材料、工匠工藝都沒有掌握,我研究了20年,都沒研究透徹,怎麼重建?」
「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
不僅是濟南老火車站,近年來在城鎮化、工業化大潮中,不少文化遺產遭到破壞。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嶽陽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還有一些地方興起了「古鎮古城重建風」。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統計,我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或謀划進行古鎮、古城修復或重建。近年來,古城修復常常引起爭議,往往是「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
根據最近一次的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其中,17.77%保存狀況較差,8.43%保存狀況差,約4.4 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文化遺產不僅是聯繫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也是我們未來創新型社會的「基因」。因此,在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要保護好文化遺產。
「是否用如此簡單粗暴的行為就可以抹掉殖民的痕跡?當歷史建築滿足不了現代化需求,是否只有拆除一個辦法?」濟南火車站被拆除後的20年裡,業界的學者一直在反思這兩個問題。姜波介紹說,很多如今被稱為「國保單位」的建築,都是在半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建築,而觀念的轉變也決定了建築的去向。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範圍內對待遺產的態度已經發生轉變,而當時的中國仍然深陷在舊思維中。
「正確的觀點應該是從中學習。」姜波說,在歐洲國家,一個建築的重建甚至要修80年之久,重建的過程即對歷史建築學習的過程,即使復建,也要有真實的修復態度,而非倉促上馬。濟南火車站拆除後,沒有更好的建築來替代,「優秀的文物沒有繼承,是我們建築教育觀念的誤區。」
歷史已經無可挽回,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認為,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建新比保舊重要」的思維造就了現代化的城市。但是,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考慮到文化的多樣性、歷史遺產的稀缺性,應當重新建立更有品味的生活態度。
曾經,也有過一些文物愛好者,搶在濟南的商業淵藪泉城路上的一座老洋行被徹底拆除前,湊錢雇吊車將其部件運走收藏。但在濟南,更多其它的建築仍然難以抵擋厄運。一個讓文物界同樣痛心疾首的例子是,曾被評價為濟南建築完整性最好的老英國領事館在一夜之間被燒毀樓頂,儘管事發時濟南考古所已經將其列入重點關注文物的範圍。
與之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廣州的金陵台、妙高台,儘管人們已經意識到要保護,仍然難以抵擋經濟利益的誘惑。去年5月,鑑於歷史建築的價值,廣州市國土部門曾叫停開發商暫緩拆除,但時隔一年後的今年6月,這些建築仍然被開發商在深夜偷拆。
偷拆等事件之後,廣州市對文物保護拿出了一些切實的行動,對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的歷史建築進行普查,一些不知名但具有歷史價值的民間建築將列入保護名錄。被公示的歷史建築和初步評估提出的文物線索大多將得到原址保護。
如今,廣州、天津等地的歷史建築有了一定的判定標準,保護名錄也成為這些建築的「免死金牌」。不過,類似偷拆的事件仍然在各地不停上演。
更多文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文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