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6個季度營收出現下滑,淨利潤增長速度大幅放緩,被華爾街成為賺錢機器的IBM近來正在遭遇來自投資者的信任危機。更為可怕的是,面對這樣的困境,現在的IBM還拿不出有效手段作出反擊。大象再次跳舞?顯然,已經沒有那麼容易了。
業績不佳
上周,IBM發布了令人失望的2013年第三季度業績,營收持續下滑,並且淨利潤增長速度也大幅放緩。這實際上,已經是IBM連續6個季度出現營收下滑了。由於暫時看不到好轉跡象,投資者開始拋售股票,並一度使IBM股價創下近兩年來的最低紀錄。
IBM營收連續出現下滑,從財報來看,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該公司的硬體業務下滑速度過快,超出其他業務增長帶來的營收;第二,以往擔任 IBM增長動力的新興市場,尤其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集體疲軟。值得一提的是,IBM中國地區的硬體營收在今年第三季度下滑幅度達到了驚人的40%。
什麼原因導致了IBM現在的困境呢?除了宏觀經濟不佳的大因素外,IBM再次拿出「執行不力」的藉口。在發布今年第一季度業績之後,IBM新任CEO羅睿蘭曾公開批評過公司銷售團隊執行不力。
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羅睿蘭顯然也有些著急。她快速對硬體部門的領導團隊進行了調整,並呼籲員工行動起來。上周,她在一封致員工的內部電子郵件當中寫道:「我們的文化就是表現決定收入,我們所有人都有義務採取行動,來解決我們表現不力的問題。」
業務困局
在很多分析師看來,IBM加強執行力除了延緩營收下滑的速度之外,並不能在根本上扭轉這家企業現在面臨的困境。一些分析師認為,IBM的業務存在「結構性」問題。
IBM主要是通過向企業客戶,尤其大型企業客戶出售昂貴的硬體伺服器、軟體授權以及收費不菲的服務獲得盈利。但是這樣的業務模式正在遭受來自雲計算等新興IT技術的巨大衝擊。在雲計算時代,企業客戶可以租賃伺服器的存儲空間和處理能力,成本遠低於從IBM聘請顧問和購買硬體。
丟失中情局的合同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今年年初,亞馬遜在一次競標中擊敗IBM,贏得了美國中情局價值6億美元的雲計算合約。雖然IBM隨後對此提出了抗議,但是最終這個大單花落亞馬遜。實際上,在這次招標中,IBM所提出的方案的價格遠低於亞馬遜,但是在其他核心的技術招標上則未能完全勝出才導致失敗。
「IBM的客戶基礎正在動搖,他們不再沿著IBM的技術路線前進了。」企業正在轉向廉價的雲計算技術,甚至採用開源的免費軟體,但IBM的商業模式卻還是昂貴的軟硬體產品和服務。
當今的IT技術領域裡,雲計算、大數據、基於網絡的軟體服務正在快速增長,但是作為重要的IT廠商,IBM卻不再是領導型廠商。儘管IBM是雲計算的發明者,但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卻在8月19日的一份報告中,將IBM列為質量最佳的15大雲計算服務公司的最後一名。
大象再次跳舞?
雖然目前境況不佳,但是在IT行業里,誰都不敢忽視IBM。這家企業對於整個IT行業仍然有著前瞻性的預判,並且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不過,在趙國棟看來, IBM已經很難回到核心位置了。他說,「我們看到IBM通過收購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這艘大船調頭很難。」
自2007年以來,IBM已經斥資60億美元在雲計算領域展開收購,並且也在大數據分析業務上發力,但是由於承諾2015年每股盈利達到20美元,IBM在這些新業務的研發和併購上並不敢冒進,也沒有特別突出的併購出現。
為了達到當初對華爾街的盈利承諾,羅睿蘭上台之後大量回購股票,並在成本上進行控制,甚至不惜大量裁員,讓員工無薪休假。雖然盈利增長達到了當初的承諾,但是分析師們卻越發擔憂這樣的盈利增長可能已經走到盡頭。
顯然,人們更為關心的是,IBM下一步要怎麼走。但至少目前,IBM還沒有表現出在任何一個新興技術領域有巨大優勢的跡象。
在IBM百年的歷史中,經歷過主營業務的多次變遷。上世紀九十年代,IBM虧損數十億美元,並進行大幅裁員之時,他們果斷把業務重點從大型機業務轉向了伺服器、軟體和技術服務,並在郭士納(Lou Gerstner)的領導下重現繁榮。
因為保守,IBM錯失過很多的機會,但也因為保守,使得IBM得以穩健的發展至今,成為為數不多的擁有百年歷史的科技公司。如今的IBM又迎來了一個需要變革的時期,大象需要再次跳舞,但難度顯然更大了。
更多IBM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IBM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