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柴靜被爆美國產女歸來,在網上引起了好一陣討論。但不管從哪個角度探討,都難以迴避國內一些中產開始向境外移民、生育的事實。
這幾年,移民話題一直很熱。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這一輪移民熱備受矚目的主體是包括官員子女、富人在內的精英階層。而且,伴隨著移民的過程,是財富與資源的相應轉移。官員子女向海外轉移財富,可從某高官公開受審中相關涉案情節窺見一斑。富人移民,多半不是到國外生活,而是為了把子女送出去,同時為自己在國內的事業增加一份「保險」。從柴靜海外生女一事,卻可看到,國內精英階層向海外轉移的鏈條,已經延伸到了中產階層這一端。
當然,這不是說柴靜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是她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決定了這一事件更具典型意義。就柴靜的職業與身份地位而言,應屬於中產階層的頂端(雖說那本《看見》為她帶來不菲收入)。如果這一階層也開始琢磨著通過各種辦法移民,或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例如,這是否表明國內中產階層對工作、子女教育以及社會環境表示擔憂,而且開始有所動作?又比如說,中產階層向海外移民,會不會導致國內人才的流失?還有,如果中產階級也捲入移民潮,是否還可能出現更多連鎖反應?
沒有詳細數據可確切表明國內精英階層移民的影響與後果,與此同時,也可看到大量海外人士回流國內。所以,暫且不必對這一輪移民潮和海外生育現象作出結論。至於柴靜,我認為也犯不著追問她到底怎麼想。在一個自由遷徙的國度,一個人選擇到哪裡生活(包括國外),更多出自於個人的自由選擇。但面對國內精英階層正向海外移民、生育的事實,值得引起對國內社會環境的進一步反思。
對許多國內中產來講,移民亦屬無奈之舉。他們很多人在國內的工作其實還不錯,但房價高企、子女教育以及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都讓人難以忍受。因此,有些人寧可砸鍋賣鐵,也想著往國外去。這就是說,如果這些問題能夠早日解決,或可改變許多人「當一個美國人的媽」的想法。尤其是對那些從農村辛苦拼搏、好不容易才在城市裡紮根的人,恐怕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