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在剛過去的周末,「周一見」成為網絡最流行的熱詞,這源於文章與姚笛婚外情八卦。3月31日凌晨,被指「出軌」的演員文章髮長微博道歉,稱「自己咎由自取,願日後再不負人」。僅四分鐘後,其妻馬伊琍則發感悟微博: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媒體爆料:文章姚笛街頭挺親密
上周五,《南都娛樂周刊》主編謝曉發布了「微博預告」,宣布《南都娛樂周刊》將於本周一曝光重磅圖文。在這條微博發出後,網友的猜謎熱情高漲,並創造出2014年娛樂第一詞「周一見」。之後媒體人紛紛在網上爆料,指此事為文章與姚笛的地下戀情,某網站也將文章、姚笛兩人從深圳至北京「痴纏6日」的視頻放出。
在曝光的照片和視頻中,姚笛甜蜜地抱住了文章的胳膊,小鳥依人般地貼在了文章的身上,在十字路口處深情摟住了文章的脖子,文章則安慰似的拍了拍姚笛的背部,此情此景與處於熱戀中的情侶無異。
文章道歉:願日後再不負人
3月31日零時剛過,文章在自己微博上發表了題為《至「周一見」》的聲明,開腔回應,承認自己出軌,並道歉稱一切是咎由自取,與任何人無關。文章一連用了四個「辜負」:「我辜負了馬伊琍和孩子,辜負了家庭,辜負了丈夫和父親的稱呼,辜負了所有對我寄予期望的人。」文章稱自己的錯誤不配取得原諒,但願意彌補,「願日後再不負人」,挽回婚姻的意味濃重,似乎在暗示會重新回到馬伊琍和兩個孩子的身邊,和姚笛的婚外情似乎也要就此打住。
從2013年開始,文章的「耍大牌」、「態度傲慢」、「脾氣古怪」成了他的一大標籤,無論是媒體還是網友,談起文章都頗有微詞。文章出軌事件曝光後,網上罵聲四起。文章在聲明中也順帶檢討了自己這幾年的種種「劣跡」,稱願意承擔一切後果。「演藝事業的平順,造就了我狂妄自大,驕傲蠻橫的脾氣,導致今日岌岌可危的地步,我今天願意承擔一切後果。」
文章發表聲明短短几分鐘後,他的太太馬伊琍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做出了回應:「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對此有人認為「且行且珍惜」一句暗示馬伊琍已經原諒文章。也有人認為事情遠非表面那麼簡單,可能是馬伊琍念及舊情暫時幫丈夫渡過難關,這或許是兩人好合好散的前兆。文章和馬伊琍2008年傳出結婚,並於當年9月生下女兒文愛馬,2014年春節馬伊琍再生一女。
作為事件另一方,姚笛卻始終保持沉默。姚笛從3月30日中午便關閉了微博的跟評功能。此外,還有自稱姚笛好友的網友在微博爆料其情緒崩潰。昨日有媒體多次連線姚笛,電話通了她就是不接。對此姚笛的助理回應說:「我們沒有看見姚笛和文章在一起呀!我們也是從網絡上才看見這個消息的。」
反響:網友一邊倒指責男方
文章的聲明雖然寫得聲情並茂,也看似得到了馬伊琍的原諒,但卻沒有得到網友的認同。
有網友表示,以前很喜歡文章,但是這件事完全毀了文章好父親好老公的形象,「一紅就忘本」:「真正跟你裸婚的女人卻輸給了陪你演裸婚的女人。」有網友評價文章是說一套做一套,說的比做的好聽,文章的聲明看似誠懇,他只是不想承擔拋妻棄子的罪名。而對於姚笛,文章在聲明中的態度也是「拍拍屁股走人」。有網友指出,「當一切出現衝突時,你其實考慮的是自己的未來,你的自私,你能用什麼去承擔?還能用什麼去彌補?」
文章和馬伊琍通過微博做出回應後,不少明星也在深夜發微博安慰。馬伊琍的好姐妹劉雲,認為「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曾經有過離婚經歷的黃奕,對馬伊琍的痛苦自然能夠感同身受,留言稱:「心疼你。雖然很難,但一切一定都會好起來!」而陳龍也號召網友們「勿為傷口鹽,需做雪中炭」。郝蕾也轉發了文章的微博,為其加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年輕時用老年後的心態回望一切都只是個故事。」
更多行業報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09-2010年中國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專家指出輿論焦點錯位現象讓人憂慮
就在人們圍觀、指責這兩天網絡最熱話題文章出軌的同時,不少人也表達了疑惑:在同一時間,還有很多備受關注的社會新聞,比如馬航失聯尚沒有正式結果,而其他地方亦不乏突發事件,但它們的影響力顯得很有限。在「不缺新聞」的情況下,「文章出軌」話題似乎不僅熱度峰值前所未有,話題的持續性也讓人驚嘆。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更願意關注文章出軌?
一種解釋是「新聞蓋舊聞」,過去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前一個新聞還沒有結果,後一個就迎頭趕上,於是話題「爛尾」。馬航失聯淡出人們視線,而突發事件的影響似乎也不如以往,這樣的現象能否歸結於「新聞蓋舊聞」?可以肯定的是,「新聞量」在短時間內遞增必然會在熱度方面彼此影響,「文章出軌」作為一個充滿懸疑和八卦氣息的新聞,會影響其他新聞的傳播,然而,這種關聯性可感知也有一定說服力,但卻難以測量。
其實,如果拋開時效因素的影響,走出新聞勝過舊聞的僵化思維,對比不同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結果必然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正是很多人疑惑甚至失落的關鍵所在,人們似乎天生對八卦有著本能的圍觀衝動,而不願以公共利益之名去關注那些公共政策或突發事件,癥結何在?
中國報告大廳、宇博智業市場研究員表示,有必要分析不同新聞的特徵,娛樂新聞的主體是社會名流,他們往往有著巨大的粉絲群,生活狀況乃至個人隱私都為民眾所喜聞樂見。作為偶像,他們大多被塑造出相對正面的個人形象,緋聞甚至出軌這樣的負面新聞出現,就意味著一種形象反差,背離了民眾的期待,民眾必然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其展開批判。在娛樂新聞中,民眾經常輕易被帶入,繼而施展他們的愛恨情仇,這種情緒客觀上有利於提升話題熱度。與此同時,由於言論往往表現「對人不對社會」的特徵,娛樂新聞言說空間之大可謂前所未有,這顯然也是這類新聞影響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主張保護隱私,正如有媒體號召不要對文章出軌窮追不捨,但別忘記,我們的社會從來不會排斥道德批判和道德說教。
可能無論在當前哪個國家,媒體人的新聞「抱負」只有在娛樂新聞中才可以得到徹底地釋放。反觀那些反映社會矛盾、弱者不幸以及社會公正缺失的社會新聞,當事人的遭遇被置於廣闊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之所以受到關注,通常是以公共利益之名,一種通俗的解釋是,今天不為別人說話,明天就沒有人替你說話,圍觀是出於彼此的命運共同體,既是關懷也是義務,否則,其結果很可能就如那句名言說的那樣:沒有人說話,因為已經沒有人了。人們對此類新聞的關注熱情不可否認,只是,熱情背後的隱憂也顯而易見。
民眾在關注社會新聞時,通常是作為「非直接利益相關者」出現,出於公共關懷,他們經常會表達意見,從而形成輿論壓力,促成問題的解決,但是,由於距離的間隔,這種熱情很難持續,加上表達過程必然伴隨一定的風險,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新聞的熱度,也是輿論監督「雷聲大雨點小」困境的根源。
人們帶著好奇心去閱讀娛樂新聞,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討論公眾人物,卻很難在扮演公民角色的時候表現出類似的熱情。從宏大的時代角度看,娛樂新聞火爆而社會新聞式微,這反映了一種現代性困惑,即人們傾向於「娛樂至死」,對公共事務卻越來越冷淡,作為一種趨勢,社會學家早就對此有過研究。就此而言,今天看待「文章出軌」造就巨大輿論反響,甚至蓋過其他社會新聞這一現象時,有必要看到這一趨勢的影響。畢竟在當前階段「文章出軌」這樣的新聞持續成為輿論焦點,這無疑是一種錯位且讓人憂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