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出現了「殘疾證掛靠」現象。據悉,某些招聘網站上出現了出租殘疾證的現象。報告網了解到,具體表現為殘障人士將殘疾證掛靠給企業,利用假工作的方式獲得一定的收入和社保。而企業則可以躲避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減少支出,用假用工方式招收殘障人。
從表面上看,殘疾證掛靠的做法讓雙方都獲得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貌似是雙贏的行為,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其實不然,報告網研究專員認為,出租殘疾證讓原本善意的政策制度落空了,政府設置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初衷是為了激勵機制,擴大殘疾人就業的社會支持,幫扶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而殘疾證掛靠的行為完全背離了制度執行的本意,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效力。再從企業方面講,企業不提供殘疾人就業,而選擇繳納殘保金,是在試圖用最小的代價,規避要支付更大的成本。
殘疾證掛靠企業的行為,其實是殘疾人本身價值的虛無,這種保障更近乎是一種施捨。報告網研究專員認為,殘疾人雖然在短期內增加了經濟收入,但其脆弱的生存生態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從這個角度上說,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出租殘疾證」的弄虛作假固然重要,提升殘疾人在就業市場中的機遇和地位才更為關鍵。說到底,殘疾人需要的不僅是「飯票」,更是可以安身立命的「飯碗」。
另外,政府在殘疾人保障的系統教育方面做得很不夠,殘疾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註定在社會生存的能力格局處於末端,權益失血顯得尤其乾癟。如此語境下,就業單純成為企業的供給義務,便是企業與殘疾人不可承受之重。強調企業對殘疾人的保障責任無可厚非,前提是政府的義務與社會的幫助不可或缺。
更多殘疾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殘疾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