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公立醫院財務約束軟化,大手大腳,相互攀比選進口高檔設備。事實上,同檔次的產品,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質量沒有什麼差別,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
現實:國產設備「退」至民營醫院
「也許你想不到,我們的產品現在連縣級等基層醫院都很難進了。」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朱黎明表示,國產大型醫用設備主要集中到了民營醫院。東軟集團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裁江根苗也承認了這一現實。
大型醫用設備主要指,核磁共振(M R)、CT、分子影像(PET—CT)等產品,在醫院內作為重要的診斷設備,價格一般在200萬至2000萬元不等。
GPS,是大型醫用設備界對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 ens)這三家跨國企業的簡稱,這三家企業的英語首字母恰巧可組合為「GP S」。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調查報告》了解,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大型醫用設備市場一直被GPS所壟斷,國產醫用設備甚至連縣級醫院都很難進,民營醫院成了國產大型醫用設備的「救命稻草」。
深圳安科1989年生產出國內第一台永磁核磁共振成像系統(M RI),東軟集團則是國內第一家實現C T產業化的公司。可這兩家國內知名企業的拳頭產品,卻很難進入公立三級醫院。
朱黎明說,上世紀90年代初,因G PS三家的產品價格高昂,安科產品還能進入中山醫科大附屬醫院等國內著名三級醫院。公司現在已研發出第八代產品,卻連縣級醫院都進不去。目前深圳安科大型醫用設備產品60%以上份額在民營醫院,40%左右在縣級醫院。
江根苗將國內市場分為M 1(公立三級醫院)、M 2(二線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M 3(鄉鎮衛生院)、M 4(民營醫院)。「M 2市場是東軟CT的主要市場,占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M 4現在有30%左右,其餘是M 1市場。由於M 3市場有點低端,不適合應用大型醫用設備,因此我們沒有開發。」他說。
深圳食藥監管局醫療器械監管處處長袁斌華指出,不少縣級醫院、社區醫院有了政府補貼後,也都爭搶著購買進口大型醫用設備「其實基層醫院根本用不了進口設備的一些功能,作為評標專家組成員,有時我也覺得很無奈。」
上海聯影三年內自主研發生產了覆蓋影像診斷和治療全過程的高端醫療產品,產品逐步推向市場。該公司總裁張強說,公司對產品未來定位是,在部分公立三級醫院有一至兩台產品即可,營銷隊伍還得趕緊往下走到三、四線城市。
對比:同檔次產品國產進口質量一樣
國產設備質量差嗎?三級醫院院長們表示,同檔次的產品,國產設備與進口設備質量一樣,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
在上海市嘉定區瑞金醫院北院,可以看到,這裡的醫務人員正採用上海聯影生產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機、核磁共振(M RI)儀等設備為患者進行檢查和分析。瑞金醫院北院副院長陳海濤指出,醫院採購了兩台聯影的產品,這些設備已經使用了半年,質量不錯,與國外同檔次產品沒有差別。
瀋陽軍區總醫院的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內,G E和東軟的CT機分列在該中心兩個透明的檢查室。「我們用這種形式來對比國產品牌與進口品牌。很長時間沒使用國產設備,用過之後才知道成像效果、質量等方面比我們想像中的好。」瀋陽軍區總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朱洪峰說。
據瀋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王可介紹,東軟C T使用一年多了,與G E產品故障率差不多,質量也非常穩定。「常規診斷和檢查用東軟設備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只是鑑別體內腫瘤等病變才需用G E的設備。」江根苗透露,東軟CT裝機總量已達到5000多台,美國、德國等海外市場就占據了2000多台。
除了質量一樣,國產設備的價格優勢非常明顯。「G E的這台設備約為200萬美元左右,東軟的只有其一半的價格。」朱洪峰說,售後服務也非常及時,幾小時內就能響應。
瑞金醫院北院放射科主任潘自來說,最喜歡聯影的售後服務,按照8年的使用期限,進口品牌的維修費用相當於購買一台設備的成本,而聯影售後便宜導致成本大大下降。
據朱黎明介紹,伴隨著以M R I為代表的國產醫療設備的問世,迫使進口M R I設備價格大幅下降達40%以上,醫院單次檢查也由當初的2000餘元降低到目前的最低300元。
「有了東軟的設備,現在G E感到有了壓力,服務態度和質量都比過去提高了。」王可道出當初修建透明檢查室的初衷。
既然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為什麼國產大型醫用設備不被三級醫院採購?據王可介紹,現在進口大型醫療設備占據80%左右的市場,國產設備約為20%左右。
「公立醫院不差錢,都相互攀比選進口高檔設備。而民營醫院用自己的錢,都要選實用、價格合理、維修成本低的產品,因此國產設備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一市場隨著國家政策傾斜正迅速增長。」朱黎明說。
江根苗指出,公立三級醫院對品牌有訴求,為了滿足科研、發論文等需求。而底層醫院則需要具有性價比優勢的產品。
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表示,對這一現象已習以為常了。「很多醫院招投標時的標書,內行人一看就知道為G E量身定製,還有些招標文件明確限定為進口品牌。」
據新華醫療副總裁王克旭介紹,衛計委對醫院大型醫用設備實行配置證管理,醫院採購大型設備需先取得配置證,但配置證不管品牌、價格,只有技術參數和指標限制「現在配置證管理比較緊張,既然一證難求、一旦擁有,很多醫院都毫不猶豫地選擇進口設備。」
尋路:衛計委已發文件但未出具體措施
業內人士指出,大型醫用設備被進口品牌壟斷造成了兩大後果。一是檢查費用不能降低,醫院不能騰挪出費用多採購設備,滿足眾多患者需求;二是進口商通過大型醫用設備軟體獲取中國人口的疾病數據,可輕鬆利用這些數據開發針對中國市場藥品。
據專家分析,衛計委應該已意識到上述問題的嚴重性。朱黎明透露,今年衛計委7位司長先後到深圳安科考察。
習近平總書記5月底視察上海聯影后,衛計委要求其下屬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啟動了優秀國產醫療設備遴選工作,第一批設備為數位化X光機、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三種。
6月初,衛計委下發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文件指出,目前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存在競相購置大型設備的問題,提高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
這些消息引起了醫療設備行業的極大震動,但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只見衛計委消息,不見具體的措施,比如招標、配置證管理等。
王克旭說,衛計委未出台具體招投標政策,支持國產大型醫用設備,只說「提高配置比例」空話,沒有太大意義。
「階梯化配置醫療設備也提了很多年,但一直屬於指導性技術指標,沒有形成行政決定,對醫院沒有任何約束效力。因此,醫療機構依然我行我素。」袁斌華說。
劉積仁表示,國產產品質量過硬,政策稍微出現一些修正,比如給予國產設備一樣的招標待遇,民族品牌肯定能占據市場。
據悉,地方衛生局已經開了先河。徐州市衛生局近期發文,明確規定今年的採購必須買國產貨。
更多醫用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用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