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50年的發展,已形成能生產18大類、4500多種規格型號的產品,基本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蓬勃發展活力的重要行業。2005年中國生產工程機械產品規模以上的企業約有1000家,其中外商獨資合資企業130家;年銷售額1000萬以上企業有300家;億元以上企業有100家,年銷售額940億元,占全行業的75%;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3家,年銷售額占全行業的50%。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工程機械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入設備置換期。目前國內二手工程機械保有量巨大。且有數據顯示,我國二手工程機械交易額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前景雖然廣闊,但由於國內對二手工程機械的評級、保障性政策法規及售後服務措施不成熟。二手工程機械成為行業內企業可看卻不能吃的「大蛋糕」。翻開我國二手工程機械的發展史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解決的辦法。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基礎設施投資持續增長,1999年建設投資增幅近60倍,帶動了市場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需求,當時因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相對緩慢,由於設計製造技術的限制,市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國外市場也處於飽和狀態,發展也比較充分,市場保有量大,存在過剩的危機。所以說當時國外政策鼓勵設備製造企業技術更新,也鼓勵這些企業對華貿易出口,為了滿足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我們開始放開二手設備的進口。由於已開發國家工程機械產品的技術相對成熟,其二手設備質量相對較高,加上相對良好的性價比,得到用戶的歡迎,同時也催生了工程機械二手市場的形成。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由於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持續增長,大量國外二手工程機械大量流入中國市場。情景何其相似,目前我國工程機械出於飽和狀態,存在過剩危機。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過去的十年救活了歐美日等國家的工程機械企業。如果站在全球視角來看,工程機械產品興衰和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相關,而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挽救工程機械行業的唯一良藥。當然,不可否認在未來10年內中國依然是工程機械最大的市場之一。然而,目前就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供給已經大於需求。基礎建設下一輪的飛速增長需耐心等待。而這所謂的「等待」需要巨大的成本。
目前「中國製造」已經慢慢被世界各國認可。以徐工、中聯、三一、柳工等企業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分公司已經遍布全世界各地。而如「10年前的中國市場」的國家,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多個。俄羅斯、巴西、印度、東南亞各國,在工程機械產品製造領域並沒有很強的企業,但是基礎建設的飛速發展卻使他們對工程機械的需求巨大。由於歐美工程機械產品售價相對較高。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二手工程機械產品或許是他們的絕佳選擇。了解更多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二手工程機械行業市場發展前景深度研究及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國內工程機械雖然受到挫折,但是世界範圍內「中國製造」的市場還有很多。二手工程機械何不走出去?通過走出去戰略,二手工程機械這塊大蛋糕可看也可吃。
更多二手工程機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二手工程機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