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間,大批記者被召集在中關村某酒店的會議室等待窩窩上市敲鐘。按照計劃,媒體將於22:00-22:30與在上市現場的窩窩商城CEO徐茂東進行連線,而後觀看敲鐘直播。
在窩窩商城北京上地總部,類似的場景同步上演。窩窩商城部分員工聚集在人力部預留的兩個會議室,等待公司「成功」上市。
但直至晚上11:30流程也並未開始。期間窩窩團執行總裁吳建光通過連線表示,由於納斯達克現場相關流程出現問題,正在進行排期和調整。上市時間會延期至美國時間下午3點左右。一夜折騰,窩窩也未能如期上市。
4月3日早間,窩窩上市再度延遲,其官方聲明稱「窩窩與納斯達克確認計劃北京時間周四晚上掛牌上市,但由於技術故障,導致掛牌交易的時間整體延後。後面恰逢美國的復活節小長假及中國的清明節假期,為了充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我們決定將掛牌時間推遲到下周二之後。」
值得注意的是,在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官方網站上,窩窩團至今沒有出現在即將IPO的公司名單中。
多次推遲上市時間還能如願?
沒有哪一家公司的上市像窩窩這般糾結。
早在2011年,窩窩就高調宣布「要上市」。2011年11月5日,上線剛一年多的窩窩團(窩窩商城)舉行了一場「IPO啟動新聞發布會」,融資規模預計2億美元。
但炒作大於實質,這場作秀色彩濃厚的IPO在一場高調之後便沒有了動靜。
三年之後,窩窩重提上市亦充滿「鬧劇」色彩。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團購行業投資策略及深度研究諮詢報告》了解到,2015年年初,窩窩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招股書文件,計劃通過本次交易最高募集6500萬美元。春節前夕美國財經網站iposcoop消息顯示,窩窩將於2月25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窩窩也向媒體稱,IPO很有可能在春節假期中間。
但窩窩上市並未如願以償,其上市時間一拖再拖。在3月4日提交的修訂版招股說明書中,窩窩團稱,與股東達成的協議對IPO設定的條件之一是,IPO「須在2015年3月31日前完成」。
3月31日的截止日期已過,就在公眾認為窩窩上市再度不了了之時,4月2日中午,窩窩向媒體確認將於當天晚上上市,並召集媒體開了一場沒有結果的發布會。
窩窩為何難上市
1、模式缺乏想像空間
在窩窩商城提交上市文件之初,電子商務觀察者、萬擎諮詢CEO魯振旺便在微博上表示,「明明已經毫無機會了,就死馬當活馬,再沖一下,萬一有投資者是傻瓜呢,沖不過去頂多就是關門。」
類似看法的並非魯振旺一人,易凱資本CEO王冉直白的指出:「窩窩團不應該流血上市,它只是一家中國的團購網站,為什麼需要全世界都去認可它?」。
但在窩窩商城創始人兼CEO徐茂棟看來,自己要做的是「生活服務業的天貓」,做平台而非團購仍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窩窩目前三個核心產品為:窩窩商城、移動客戶端、窩窩電子商務作業系統。一方面提供天貓式的流量平台,商家入駐自主經營,另一方面也為商家製作移動APP等。
業內人士認為,在窩窩流量日趨下滑的背景下,依靠導流的平台模式能否走通尚存疑問。
2、業績不盡人意一年時間營收下滑25%
據其官方說法,窩窩商城營業收入來源主要分為兩塊:一方面是窩窩商城線上開店費用,另一方面針對使用窩窩電子平台優惠券的商家收取佣金。而團購業務只占其10%左右。
儘管聲稱已經「成功」轉型,但從其公布的財報來看,窩窩的業績不盡如意。招股書顯示,窩窩團2014年前9個月淨營收為2064.2萬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為2763.3萬美元;毛利潤為1512.6萬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為2289.4萬美元;淨虧損為3244.7萬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淨虧損為2112.1萬美元。一年時間營收下滑25%。
3、存股權隱患
日前,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趙占領曾向媒體透露,已接受多名窩窩團前員工的委託,在窩窩上市之後或對其發起訴訟,維護此前公司允諾的期權利益。
據了解,早在2011年5月,窩窩團曾宣布啟動IPO程序並實行全員期權計劃。同年7月,媒體報導稱窩窩團非法裁撤數十名員工,涉及多個部門及多個區域,並且從未兌現此前承諾的員工期權。
窩窩團即將上市,曾經的大規模裁員及其後轉型中的人員調整涉及的期權問題將凸顯出來。
更多團購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團購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