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又稱餐桌鹽,是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也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料。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公告,就中央定價目錄修訂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然而,備受關注的食鹽價格並沒有出現在目錄中,而是將視鹽業體制改革進程及市場競爭程度「適時放開」。
自2002年以來,隨著價格改革的深化,重要的中央儲備物資、化肥、電信基本業務資費等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經由市場形成。而食鹽價格近年也被搬上了改革的舞台,2014年4月,國家發改委決定廢止《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依照新的方案規劃,國家將從2016年起,廢止鹽業專營有關規定,允許現有食鹽生產定點經營企業退出市場,允許食鹽流通企業跨區經營,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放開食鹽批發、流通經營。
日前,國務院決定再取消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今後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審批類別。至此,國務院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全面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概念退出了歷史舞台,其中就包括食鹽生產限額年度計劃審批、食鹽分配調撥計劃和幹線運輸計劃審批。
業內認為,食鹽生產配額取消後,企業將根據市場供求關係生產產品,逐漸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為將來的鹽業市場化改革打下基礎。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洪濤表示,鹽業改革的關鍵就是破除鹽業許可行政化管理、放開專賣專營權。食鹽生產限額審批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不能夠反映出市場的供需關係,已經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而且由於實行生產配額、分配調撥,很容易產生權力尋租、滋生腐敗。
食品分析師認為,食鹽生產限額年度計劃審批是鹽業去行政化的重要措施,生產配額取消後,企業將根據市場需求來生產產品,市場將會逐漸發揮配置資源的主要作用,為下一步的鹽業市場化改革打下基礎。
我國鹽業市場行政色彩一直比較濃重,目前省、市、縣三級鹽務管理局,不僅具有區域內鹽業監管、計劃調配職能,還掌握著食鹽的經銷業務。而經銷業務則由管理局的另一塊牌子「鹽業公司」來負責。鹽務管理局與鹽業公司「兩塊牌子,同一套班子」,在食鹽專營體制下,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
「目前鹽業公司既是市場參與者,又是主管部門,未來廢止鹽業專營後,鹽業公司的行政權肯定也要剝離,預計行政職能會被併入到國家食藥監總局,這樣才能保持市場公平合理的競爭。」馬文峰說。
除了相關體制改革外,食鹽價格改革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5月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中央定價目錄》(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與2001年版中央定價目錄相比,新的目錄中定價種類約減少46%,具體項目約減少80%,但備受關注的食鹽價格仍然沒有放開。
洪濤指出,雖然政府已經明確了取消食鹽專營的方向,但是官方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目前食鹽還屬於專營,如果在專營的背景下放開價格,形成的價格很可能並不是市場價格,而是受專營公司影響很大的壟斷價格。因此,在去行政化和打破壟斷前,放開食鹽價格是不合時宜的。
在馬文峰看來,從放開小工業鹽價格,到取消食鹽限額審批,目前國家鹽業改革的市場化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下一步加快政企分開、引入市場競爭將是改革的關鍵。更多食鹽行業競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食鹽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