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重慶節能目標提前4年完成下降18%

重慶節能目標提前4年完成下降18%

2015-01-01 10:23:07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節能就是儘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生產出與原來同樣數量、同樣質量的產品;或者是以原來同樣數量的能源消耗量,生產出比原來數量更多或數量相等質量更好的產品。

  日前,記者從重慶市發改委了解到,到去年,重慶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0%左右,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7%的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以上,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6%的節能目標。

重慶節能目標提前4年完成下降18%

  重慶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重慶為首批低碳城市試點後,市政府出台了《重慶市「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低碳試點工作方案》,取得了較大成效,初步建成西南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城市。

  2009年以來,重慶通過引進培育,從無到有發展智能終端製造產業,推動電子產業占比提高到20%以上。電子產品出貨穩定,拉動顯著。上半年全市生產筆記本電腦2588.4萬台,手機、顯示器等產品訂單持續增加;液晶顯示屏、集成電路、印製電路板受新投產企業帶動增長迅猛。

  汽車製造業發揮主引擎作用。上半年,重慶生產汽車155.5萬輛,增長21.9%,汽車產業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9.7%。重慶 「6+1」工業體系集群發展中,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重慶市去年生產電動汽車3000輛,今年僅東風小康一家,就計劃生產新能源汽車1萬輛。重慶市政府也用購車專項補貼的形式對新能源車消費予以鼓勵。

  2009年以來,重慶生產性服務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保稅貿易、大數據云計算、跨境結算等五大新型服務貿易額增長25%。

  近年來,重慶著力開發水電、風電、生物質能、淺層熱能等非化石能源,實施了巫溪大寧河、奉節大溪河等7萬千瓦水電項目和一、二期風電場規劃的 170萬千瓦項目,推進分散式接入風電規劃建設。涪陵頁岩氣管道公司工程師夏敏介紹,重慶涪陵頁岩氣日產量已達到1300萬立方米,根據相關計劃,川氣東送管道公司2015年將輸送涪陵頁岩氣30億立方米。

  重慶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出台了《重慶市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2014-2015年)》,將國家下達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下達至各區縣,納入節能和控制能源消費考核;並參照國家《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制定了降低煤炭消費比重的政策措施。

  重慶市還大力實施工業節能技術改造工程,積極推進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快企業能耗在線監測平台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設,組織實施重點行業能效對標,2014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6.7%。

  記者了解到,重慶全面落實《重慶市綠色建築行動實施方案(2013-2020年)》,著力實施新建建築綠色化工程,2014年新增綠色建築 700萬平方米,改造既有建築180萬平方米。開展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區域性主體性試點,推進甩掛運輸、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等重點項目建設。

  記者還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近幾年,重慶圍繞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大力實施長江兩岸綠化、鞏固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林業工程建設,在綠化庫區和保護生態的同時,不斷增加森林碳匯。「十二五」以來新增森林面積760萬畝和森林蓄積量5870萬立方米。更多有關節能行業資訊的信息請查節能燈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據介紹,重慶不斷加大低碳發展資金投入。「十二五」以來,該市統籌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等各類專項資金,統籌推進低碳城市試點示範工程建設。從 2013年起,市財政設立低碳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1200萬元用於支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企業碳排放核查、低碳發展政策措施研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相關工作。

更多節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節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