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新電改市場主體放開 雲南和貴州多地爭搶改革紅利

新電改市場主體放開 雲南和貴州多地爭搶改革紅利

2016-01-01 11:35:29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據業內人士稱:近期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下發《關於做好電力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鼓勵各地申請試點,以綜合改革試點為主,支持多模式探索,要求今年初上報。同時,要求儘快培育一批售電主體,抓緊篩選一批增量配電投資項目,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放開。而作為全國首批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雲南和貴州正在馬不停蹄地爭搶改革紅利。

新電改市場主體放開 雲南和貴州多地爭搶改革紅利

  據悉,目前雲南輸配電價監審、電價測算完成,等待國家發改委批准,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在省內正式出台程序中,如果一切順利本月將出爐,同時《省級電力交易中心組建及規範運行方案》也已經完成待批,將建立電網相對控股的交易機構,而在改革硬骨頭「交叉補貼」方面,首次嘗試用 2004年之前投產的水電來承擔一部分。貴州也計劃在今年6月底前建立省級電力市場電力交易平台,組建混合所有制模式的貴安新區配售電公司,同時興義地方電力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配售電公司。

  這只是新電改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的一個縮影。有關人士透露,近期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下發《關於做好電力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鼓勵各地申請試點,以綜合改革試點為主,支持多模式探索,要求今年初上報。同時,要求儘快培育一批售電主體,抓緊篩選一批增量配電投資項目,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放開。

  目前,地方政府參與改革試點積極性高漲,山西、陝西、四川、新疆等多個省市紛紛根據自身特點提出電改方案,積極謀劃、爭取入圍,而全國成立的售電公司也已經超過200多家。

  去年3月15日,《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發,11月30日下發的電力市場建設、售電側改革等六個核心配套文件進一步劃定了讓全社會共享改革紅利的路線圖。目前輸配電價改革確定深圳、蒙西、湖北、安徽、寧夏、雲南、貴州等七個省區進行試點,重慶、廣東首批試點配售電改革,雲南、貴州被列為首批綜合改革試點。

  「雲南是中國電力最為浪費、效率最低、最為複雜、最具戰略的省區。」在1月17日舉行的2016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上,雲南省能源局副局長張春紅介紹,2015年雲南電力總裝機8000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5800萬千瓦,在全國位居第二,但是這幾年棄水達到370億千瓦時,去年152億千瓦時,虧損面達到31%。而火電裝機占比占到16%,但發電量占比只有8%,利用小時數才1500小時,導致火電全面虧損,負債率達113%,進一步影響到煤炭業,金融呆壞帳也在增加。而且整個電力有效容量只有67%,輸電利用效率只有38%。此外,雲南的戰略性意義也不可忽視,其電力輸送跨越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還連接越寮國、緬甸、越南、泰國等國家。

  事實上,2012年初,雲南省就開始研究電力體制改革,並第一批申報試點。雲南省能源局能源協調和科技裝備處處長李勤表示,雲南2014年就開始用市場化手段消納富裕水電,已經有設在雲南電網的電力交易中心,將在此基礎上完善組建電網相對控股的電力交易中心,現階段主要開展中長期交易,積累一定經驗後啟動日內市場建設

  「發電企業、電網企業、電力用戶、電力建設企業、民營企業、研究機構及相關技術支撐單位可通過股權參與公司制交易機構的組建,參與議事。具有實力的相關企業還可以提供保障服務。」電力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徐小東如此分析交易機構組建和運行帶來的機遇。

  電改帶來的還有整個產業鏈的變革。李勤認為,繼輸配電價改革和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下一個環節就是售電側市場主體的培育,已有的發電企業可以探索進行新的合縱連橫,尤其是中心水電,以實現對市場更好的控制。而用電企業和用電戶也可以通過新的合縱連橫來達成公益性用電的「聯盟」。此外,發配售一體化企業也有很多可以運營的空間。

  「售電側改革是此輪電改的一個重要抓手,新的市場主體跟國網和南網競爭會處於劣勢,但是在一個新的用能區域,通過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結合,把所有能源集成起來,這比傳統的簡單賣電方式好得多,所以應該在消費中心強化分布式多能互補的應用。」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稱。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電改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