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你的績效考核為何流於形式,你是思考過嗎?

你的績效考核為何流於形式,你是思考過嗎?

2016-01-01 11:18:4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對於績效管理考核,HR的本意是刺激員工的積極性,給予員工工作的肯定。但是就目前大多企業的績效考核現狀而言,績效考核大都流於形式,或者成為擺設,或者成為雞肋,難以達到HR所設想的績效考核的效果。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對此原因,宇博HR軟體小編在此分享幾個拙見:

  1、績效考核指標過濫

  部分企業認為,績效考核是個筐,什麼考核都可以往裡裝,這是對績效考核認識上的誤區。績效考核,一定是只對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的考核,也是對關鍵績效指標的考核,絕對不是對企業方方面面的考核,尤其是不能把員工行為方面的表現,也列入績效考核的內容。考核指標過多過濫,就會讓員工看不清楚哪些東西是最應該關注的,哪些東西是自己最應該做的。

  2、績效考核周期過長

  部分企業把績效考核的周期確定為一個季度,有的確定為半年,有的甚至一年。如果這樣的話,這樣的績效考核肯定不能到位。考核周期過長,就沒法和月度的工資獎金掛鉤,就起不到及時激勵約束的作用。年度的整體績效是由每個月的績效為基礎的,如果不能關注每個月的績效狀況,年度的績效考核還有什麼意義?績效考核最好以月度為單位進行,可以及時地發現生產經營中的問題,根據考核結果予以及時整改。

  3、績效考核指標過高

  設置考核指標不能拍腦袋,過低的指標不合適,過高的指標同樣也是不合適的。指標的設定,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一般情況下,企業可以參照本企業歷史最好水平、同行業平均水平,以及綜合考核企業內外部的其他因素,進行系統考慮、科學設置。設置指標過高,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還會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因為一個無法實現的指標,就如同水中月、鏡中一樣。

  4、把考核結果用於員工評價

  部分企業,把績效考核的結果,用於對員工個人的評價,這是績效考核走進死胡同的主要問題。對績效的考核評價,主要是對「事」的考核評價,而不是對「人」的考核評價。企業中的很多「事」,有的可以用財務數據來衡量,有的不能用財務數據來衡量。譬如新拓展的業務領域,譬如推進管理的規範,這些工作就不能簡單地用績效進行評價,更不能用績效來評價個人。如果用績效來評價個人,績效指標也僅僅是員工評價一個方面。績效考核是對「組織」行為的考核,而不是對「員工」行為的考核。

  5、過分擴大績效考核的作用

  績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有兩點:一是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一是合理進行薪酬分配。很多的企業,把績效考核的作用進行了無限的放大,把績效考核上升到企業的戰略高度去對待,把績效考核當做企業提高績效的關鍵要素,更把這個績效看成不僅僅是個人績效,還看成部門績效、企業績效。其實,如果企業的績效能靠考核來實現,那做企業也就太簡單了。

  6、把責任推給人力資源部門

  企業的績效考核,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企業相關部門共同負責完成的一項工作,一般應成立企業績效考核委員會,或者成立績效考核領導小組,由相關部門的人員共同組成。如果僅僅把績效考核推給人力資源部門,這項工作肯定做不好。對績效考核的各項內容,應該按照專業管理的分工,由各相關專業部門提出考核意見。

  7、混淆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

  績效考核和績效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有很多的企業,搞不清楚何為績效考核,何為績效管理,把二者混為一談。績效考核是企業的一個考核手段,目的是對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進而與獎懲掛鉤。績效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各項活動的指導思想,各項管理活動都必須堅持這一原則。對這兩個概念的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執行上的混亂。

  正所謂對症下藥,只有明確了病症所在,才能夠解決企業的績效考核問題,胡亂吃藥只會讓結果更糟,這是每個HR都該知道的。

  宇博廈門HR以幫助廈門企業提升人力管理水平為目標,為廈門地區企業提供HR軟體(http://www.yubohr.com/)的開發定製服務。聯繫電話:0592-5337598。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績效考核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