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改革最新消息:專車一直是人們和司機都非常頭疼的問題,近日,一道「哪家專車最划算」的算術題刷爆朋友圈,滴滴、優步、易到最划算使用距離一目了然。當然,這道算術題出現了多個版本,各家也有各家的說法,這再次印證了價格依然是專車平台競爭最重要的角力點。
然而,向來以補貼論英雄的專車,近來大有趨緩之勢,無論是司機端還是乘客端,補貼已經不是主賽場。補貼熱潮過後,專車市場還能怎麼玩?
補貼下滑 司機收入大降
去年下半年,易到開始了大力度的充返營銷活動,用戶充值多少就返多少,相當於車費打對摺,而且還會不定期發放優惠券,吸引了眾多用戶參與。但現在,易到針對用戶的優惠力度比以前降低,之前是充多少返多少,而現在用戶單筆充值300元以上,才可獲得50%餘額返現。
不僅如此,易到對司機端的補貼也在下降。童師傅是名易到司機,「剛開始時,尖峰時段Young車和經濟車型接單都有獎,每單最高2.2倍和2.6倍收入,獎勵48元封頂,而到了6月份,訂單變成隨機有獎,每單最高收入也降為1.3倍,獎勵32元封頂,現在7月就更少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司機們的積極性。
實際上,不僅是易到,滴滴和優步的司機也面臨著收入銳減的窘境。剛開兩個月優步的林師傅一直在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做專車,因為現在補貼在持續下降。「兩個月前,早晚高峰的補貼至少是2倍以上,現在只有1.6倍左右。而且單子也越來越少,有時要等半小時到一小時才有單子,每天做12個小時,總收入差不多500元左右,再扣除油錢和磨損費,淨收入也就兩三百元,我真的考慮要不要再做下去了。」
開了大半年滴滴專車的司機趙師傅告訴記者,以前每天的總收入在2000元左右,現在只有七八百元,收入下降了將近三分之二,主要的原因就是補貼少了。司機端補貼減少的同時,乘客端並沒有「受益」,滴滴出行在數個城市的服務費用上漲了三分之一,像在北京,嘀嘀快車每公里價格由原來的1.5元上升至1.8元,時長費從原來的0.35元/分鐘提升至0.5元/分鐘;原來只要選擇拼車,車費一口價7.9元的行程,現在如果無人合乘,價格則上升為9.3元。
叫車難 乘客感嘆「有錢用不了」
司機端補貼的減少影響的不僅是司機,還有乘客。乘客的直接感受就是專車越來越難叫了。記者連續幾次在早尖峰時段叫車,除了像優步自動派單,還可以叫到車之外,司機可以選擇是否接單的平台幾乎叫不到車。
韓女士是易到的老用戶,她告訴記者,以前用易到叫車很方便,可選的車輛很多,但現在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段,打車越來越難了。持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李女士,她表示,最初也是看到易到的充返活動,感覺很合算,於是充了幾百塊錢,但現在發現易到打車沒有以前方便,常常打不到車。「等於說儘管你給我返現了,但這個錢我用不了,還不能提現 。」李女士向記者抱怨道。
對此,易到相關人士表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易到的用戶量增長太快,而司機數量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車輛供不應求。她同時表示,易到目前在規劃「樂易Par」項目,嘗試讓車主成為易到合伙人,通過股權激勵的政策來促使更多的司機加盟易到平台,從而提高易到用車的供給量。不過,該人士並未透露此項計劃何時能夠落實。
資本市場已經等不及了
「資本市場畢竟耐心有限,所有打車平台都在思考燒錢之後的出路。」這是易到創始人、CEO周航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表示,他說,即便打車平台融再多的錢,也要思考如何回歸商業本質,畢竟沒有人願意一直把錢扔到馬路上。哪怕是近期有巨額融資進帳的滴滴優步,也都表示無意借巨額融資再度展開補貼戰。
易觀國際分析師張旭向記者表示,調價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為,事實上,從各大打車平台近期布局來看,拓展生態產業鏈正在成為繼補貼競賽之後的一大熱點戰略。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漲價舉措表明,滴滴的投資方正在向該公司施壓,要求減少補貼投入。「專車行業如今已經進入『後青春時代』,專車的優勢,正從內部開始瓦解。」這位分析師表示。
在用早期瘋狂的燒錢補貼模式留存客戶、留存司機難度加大的情況下,更要發揮專車市場的多種附加值。易到之前已明確宣布,徹底和行業傳統做法說再見,他們要打造共享汽車生態。滴滴也展開了全產業鏈的探索,有曝光的一份滴滴融資文件透露,滴滴正在開闢汽車金融、消費金融等方式。
隨著補貼的降低,專車與消費者雙方的蜜月期已經過去,一端是被補貼大幅下調激怒的專車司機,一端是已經被低價「養壞」的乘客,大規模燒錢補貼的商業模式已經面臨質疑。而對平台來說,轉型與加速產業鏈布局是專車市場未來一段時期的主旋律。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專車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專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專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