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濱海旅遊業景氣持續提升,海島旅遊、海洋節慶發展活躍,遊艇郵輪行業發展加快,濱海旅遊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為了更好地利用區域濱海旅遊資源,增加濱海遊客人數,提高濱海旅遊收入,各沿海地方從規劃制定、行業管理、設施完善、項目建設、產品創新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各顯其能,在競爭中實現發展。
作為年內最後一次招商選資活動,此次合作區簽約的項目幾乎涵蓋了當地重點發展的八大產業。其中:備受關注的恆大就看好了合作區的健康養生和濱海旅遊產業版塊,恆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擬在合作區建設醫療產業孵化平台、國際高端醫院和健康養生社區,恆大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擬在合作區打造恆大童話世界、文化娛樂城、國際高端品牌酒店、風情商業街、特色飲食街、多國酒吧街、國際會議會展中心、遊艇碼頭、溫泉小鎮、酒店式公寓及配套住宅等相關文化旅遊產業。
在新能源及大數據版塊,聖暉萊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擬在合作區投資建設薄膜太陽能光復電池和模組、深圳賽格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合作區建設賽格龍炎光伏產業基地,來自祖國寶島的台灣國際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合作區建設直達台灣的國際網絡節點和節點承載數據中心。
因看中合作區的發展前景,一些企業在謀劃雙方合作項目的過程中甚至「量身定製」。深圳市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合作區建設深圳中裝科技職業學院,除開設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外,還開設了符合合作區發展方向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生物技術及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
2017-2022年中國濱海旅遊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合作區簽約項目累計達244個,意向投資金額4650.89億元。合作區相關部門表示,2014年以來,圍繞 「產業高地、生命綠洲、未來之城」發展戰略,合作區大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和新城建設,作為深圳東進戰略的尖兵,合作區發展的主要定位是深圳產業拓展支撐區,其產業發展規劃與深圳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配套,致力於打造「深圳總部+深汕基地」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模式,承接深圳總部企業因擴大產能、產業外移的生產製造環節轉移落戶合作區。與此同時,2016年以來,合作區聚焦市政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年底將實現動工在建項目超過70個,預示合作區掀開了「大工地時代」發展的新篇章。
據國家海洋局消息,為加快海洋旅遊的產業升級,我國五大濱海旅遊帶積極開發、拓展濱海旅遊新項目,提升濱海旅遊服務質量和水平。
地處環渤海灣濱海旅遊帶的天津市積極挖掘旅遊資源價值,通過「深度親海」新亮點打造濱海旅遊品牌;秦皇島依託濱海特色優勢做優休閒旅遊經濟。
地處長三角濱海旅遊帶的上海市計劃在「十三五」期間著力打造水陸聯動、全域開發的大旅遊空間格局,規劃建設濱海臨江旅遊圈。
地處珠三角濱海旅遊帶的廣東省大力開發濱海旅遊資源,形成了八大海灣和海島旅遊圈、「海上絲綢之路」系列旅遊線路和「一核兩帶三廊五區」的旅遊布局,其中旅遊圈包括環珠江口旅遊圈、川島—廣海灣旅遊圈、海陵島—月亮灣旅遊圈、水東灣—放雞島旅遊圈、環湛江灣旅遊圈、環大亞灣旅遊圈、紅海灣—品清湖旅遊圈、南澳島—汕頭灣旅遊圈;旅遊線路分省內線路、跨省線路和國際線路(「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郵輪航線)。
地處海峽西岸濱海旅遊帶的廈門以生態廊道為基底,打造由城區向濱海帶滲透的山海景觀廊道,構築一條以休閒旅遊為目的的濱海旅遊浪漫線。
地處海南濱海旅遊帶的三亞濱海旅遊產品已經逐漸從起步走向成熟,出現了濱海旅遊傳統業態和新業態齊頭並進的新局面;不斷挖掘濱海休閒運動項目發展潛力,開展國際帆船賽、馬拉松等國際賽事產品;推動海上休閒觀光旅遊,開發遊艇、帆船、潛水和衝浪等海上娛樂產品;已經初步形成了頗具吸引力的濱海度假產品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海洋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0874億元,比上年增長11.4%,成為帶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認為,海洋旅遊業不僅具有較快的增長速度,也易於催生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出現,是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海洋產業之一。發展濱海旅遊業,應結合自然環境特徵和海洋文化特色,進一步推動濱海旅遊產品供給向高端化、生態化、信息化和優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