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中國成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進口數量將延續高增長

中國成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進口數量將延續高增長

2017-01-01 14:30:29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液化天然氣是經過壓縮冷卻至其沸點後變成的液體。報告大廳小編獲悉,液化天然氣隨著海上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不斷增加以及陸上液化天然氣液化工廠的建設,國內資源供應得到了保障。液化天然氣作為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

  中國成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中國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激增,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使得液化天然氣供應過剩的局面有望提前結束。

  中國海關總署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39.7%,至344萬噸。這是單月進口量第二高,僅次於2016年12月創下的373萬噸的紀錄高位。

  報導稱,2016年進口的急劇增長已推動中國超越韓國,成為全球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對此,液化天然氣行業冀望中國不斷增長的需求能夠終結全球供應過剩局面。目前,過剩情況已導致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較2014年高位下跌近70%,降至每百萬英熱單位(mmBtu)6.40美元。

  澳洲油氣巨頭稱,在中國需求上升推動下,液化天然氣市場有望在2021-2022年左右實現供需平衡,較之前預期約提早一年。

  除中國外,生產商希望南亞及東南亞地區需求的增長也能幫助吸收新增產量。

中國成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 進口數量將延續高增長

  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將延續高增長

  2016年,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增速大幅反彈。業內人士表示,近期國內連續發布了推動天然氣利用的政策規劃,後期液化天然氣需求量仍將維持較高增速,預計2017年中國LNG進口增速或在15%左右。

  記者了解到,2016年,中國LNG進口2615.40萬噸,比2015年增長32.97%,進口增速大幅反彈。而2015年,由於國內天然氣價格上漲後未疏導到位,國內天然氣需求增速放緩,進口量比2014年下降1.11%,為液化天然氣進口以來首次下降。「在『煤改氣』項目推廣及環保政策收緊影響下,2016年國內天然氣需求量提升,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增速也隨之反彈。價格方面,液化天然氣國際價格跟隨原油價格低位徘徊,成本下降也對液化天然氣進口市場的發展形成利好。」業內人士具體介紹,由於新接收站的投產以及國家LNG現貨價格較低,2016年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提升明顯,多次月度進口量超過200萬噸。往年中國LNG月度進口量高位均出現在12月及1月,而2016年9月中國LNG進口量突破200萬噸,12月突破350萬噸。

  據2016-2021年中國國際液化天然氣(LNG)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了解,2017年,廣匯啟東、中石化天津及中海油粵東、迭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均有投產預期,預計2017年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能力將達到5640萬噸/年。「需求方面,近期國內連續發布了推動天然氣利用的政策規劃,後期液化天然氣需求量仍將維持較高增速,預計2017年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增速或在15%左右。」劉朝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天然氣需求不斷增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居民對採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近年來,每逢供暖期,呼籲「南方集中供暖」的話題都會成為熱點。但由於南方地區採暖期短、負荷小、波動大,使集中供暖的能耗居高不下,因此遲遲未有實質性推進。

  近日,杭州燃氣集團提出將於3月推出天然氣家庭分戶式供暖服務,為「供暖」與「能耗」之爭提供了一個解決思路。天然氣家庭分戶式供暖用戶根據實際情況自由設置供暖時長、溫度,用熱可單獨計量。

  劉朝暉認為,相較於全時段運轉的集中供暖,天然氣家庭分戶式供暖用戶更適宜江南地區氣候條件、建築保溫設施和居民居住習慣,也可以節省能源,降低採暖能耗。此外,相較於以煤炭作為供暖能源,天然氣供暖更加清潔環保,更符合國家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的目標要求。

更多液化天然氣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液化天然氣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