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自信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董事長安庭表示,「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前進的內在驅動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最深厚的基石。
而文化產業,是踐行「文化自信」理念,實施「文化自信」戰略,取得「文化自信」碩果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是「文化自信」覆蓋社會經濟、各行各業的原創點與出發點。
今年兩會期間播出的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評分高達9.6分,影片下2098條的觀眾評論中無不透露著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該紀錄片展示了我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下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其中,增強和突出了「最根本的」,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
談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安庭表示,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已從以往的產品消費型,向體驗消費型、認知消費型進行大幅度地轉化與升級。文化產業的核心驅動力與競爭力,正在由後端的要素與資源,大幅度轉向前端的產品,並極大地促成了所有關聯產業的技術升級與產品升級。文化消費需求成為所有行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安庭說,在經濟價值認知上,文化產業產生的「1元錢」,經過複製、裂變、衍生、覆蓋到其它產業鏈條時,往往能夠呈幾何級數增長。特別在網際網路技術空前普及的當代社會,文化產業「1元錢」的權重,遠大於其它行業,甚至是其它行業及鏈條每一個新的「1元錢」的開始。
根據目前國內通行的產業分類,文化產業被納入現代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範疇。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同為一個大的產業類別。
對此,安庭認為,這一現狀已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變革的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應當將文化產業單獨列出,與目前的第一、二、三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並列為第四產業,確立文化產業輻射所有產業的主導地位,確保我國文化自信國策的實施與影響。
安庭表示,鑑於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全行業屬性,亟待補足對「文化產業應當作為主導產業」這一概念的「短板」,將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為「第四產業」,能夠體現其影響第一、二、三產業的全行業屬性,能夠凸顯文化產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的主導價值。
在具體建議上,安庭認為,首先,對文化產業從現代服務業中剝離,成為獨立的「第四產業」這一命題進行系列專題研究。
其次,建議設置「文化產業GDP配重大數據」的研究機構。機構應由政府相關部門或事業單位指導,採取PPP模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將政府計劃統計部門的權威發布與網際網路端的大數據相結合,能夠把握及應用、引領大數據為文化配重指標進行更新與服務。
再次,召開對「文化產業經濟配重指標」可行性研究的相關專題討論會。此會議不僅需要文化產業行業之內的人士參加,同時需要其它產業或行業特別是研究相關指標的機構或部門的從業人士參加,探討文化產業與事業在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價值屬性與配重指標建設問題。
更多文化產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文化產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