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是世界公認的清潔發電燃料之一,與煤電相比,具有更為優良的環保性能,更低的碳排放以及更為靈活的調峰操作。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已領跑全球,但其中天然氣發電所占比例並不算高。
天然氣是一種優質高效、綠色清潔的低碳能源。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23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1%。發電是天然氣利用最主要用途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7.8億千瓦,燃氣發電裝機容量0.8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4.78%。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介紹,與燃煤發電相比,燃氣發電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半以上,粉塵排放幾乎為零。美、日、英等已開發國家紛紛看中這一特性,大力發展。「氣電是目前全球電力產業主要來源,發電量占比接近1/4,我國比值仍舊偏低,具有較大成長空間。」
2018-2023年中國燃氣發電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已出台的《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與2016年相比新增裝機量增幅超過80%。2017年發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明確將天然氣培育成為現代清潔主體能源。全國多個省市已紛紛展開行動,江蘇、上海和浙江三省近期相繼出台氣電上網電價定價政策。
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東部公司總經理侯創業認為,燃氣發電業務已迎來黃金機遇期。「燃氣電廠具有轉化效率高、環境污染小、運行靈活、適合調峰等特點,占地面積小、環境相容性好、耗水量少、廠用電率低等優勢,對於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滿足電力系統調峰要求、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性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江蘇是用氣大省,近年來加快發展燃氣發電。2018年1月至3月,全省天然氣機組發電量占全省發電量的9%。
江蘇省經信委副主任李強認為,江蘇規劃和推進燃機發電項目,是在適應能源轉型的新形勢下,提高自身電力供應能力、滿足用電需要的重要選擇。「江蘇缺乏一次能源,現階段既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又要滿足電網需要,還要在經濟上具有可行性,發展燃氣機組就成為重要途徑。」
截至2018年3月底,江蘇電網統調燃機電廠共24座,機組50台,合計裝機容量1371.6萬千瓦,位列全國首位。
城鎮燃氣、燃氣發電、工業燃料和交通燃料是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四大領域。與城鎮燃氣業務普遍分布不同,國內天然氣發電裝機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地區。燃氣電廠具有轉化效率高、環境污染小、運行靈活、適合調峰等特點,占地面積小、環境相容性好、耗水量少。然而,由於我國對燃機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整機檢修維護、改造升級、部件更換等均依賴原國外廠商,費用高昂,像一台F級燃機檢修維護成本每年需要2500萬元-3000萬元。一個鮮明對比是:我國燃氣電廠設備成本與燃煤電廠大致相同,而美國氣電設備成本僅為煤電的1/3。
燃氣電價較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是另一個先天劣勢。華電江蘇能源有限公司在運燃機19台,占江蘇省燃機容量的近一半。公司副總經理楊惠新告訴記者,「煤機發一度電,成本兩毛出頭,而燃機發電大概要翻一倍。」
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志清介紹,燃氣機組啟停靈活,便於發電調峰。今年一季度公司燃機已經啟停117次。他直言:「啟停一次相當於運行20小時,加速了設備磨損,兩年一修變為一年一修,壓力較大。」
幾位燃電公司老總不約而同地指出,相對高昂的成本和非市場化因素,正削弱燃氣發電的調峰和環保價值。
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吳力波建議,針對現階段諸多障礙,政府一方面應儘快出台環境稅,對煤電的環境外部性予以稅收調整,並設計實施支付轉移機制,解決地方政府對於燃氣電廠上網補貼的可持續性問題;另一方面,天然氣發電的供需機制要儘快市場化,通過跨區配置、跨品種配置、大用戶直購、淨電量計量等手段的多管齊下,確保產業健康發展。
更多燃氣發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燃氣發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