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麻行業定義是指芭蕉科芭蕉屬的植物。株高5~8米,鬚根淺生。真莖細小、叢生,12~30條為一叢,由種子或吸芽萌發而成。假莖由15~20個葉鞘互卷組成。漿果三棱狀彎曲,似芭蕉;果皮厚,肉不可食。種子黑色,堅硬。可從葉中獲得纖維。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更多詳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蕉麻行業定義及分類。
特性分類:
硬質
纖維從葉鞘抽取,呈乳黃色或淡黃色,有光澤,耐水浸;拉力大於90千克,在熱帶硬質纖維中居首位。主要用以製造漁用繩索及織網,也可用以織麻布;廢亂纖維可制厚韌紙袋,用以包裝水泥、麵粉等物品。 芭蕉科芭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馬尼拉麻。熱帶纖維作物。原產菲律賓。厄瓜多和瓜地馬拉等國有少量種植。中國台灣、廣東曾引種。蕉麻是年生草本植物,由於莖和葉子跟芭蕉樹相似,故名蕉麻。花黃色,葉柄內有纖維,其纖維細長、堅韌、質輕,在海水中浸泡不易腐爛,是做漁網和船用纜繩的優質原料,還可編織蓆子和地毯及優質麻織衣料,蕉麻產在熱帶和亞熱帶,菲律賓的呂宋島和棉蘭老島是主要產地。在馬尼拉港出口,所以又被稱為馬尼拉麻。株高5~8米,鬚根淺生。真莖叢生,由種子或吸芽萌發而成。假莖由葉鞘互卷而成。葉長大。穗狀花序,單性花。漿果似芭蕉,肉不可食。種子黑色。蕉麻要求高溫、高濕,適宜生長於溫度27~29℃,年降水量2500~2800 毫米的環境。要求土層深厚,排水好的肥沃土壤。用種子或吸芽繁殖。定植一年後割葉,連割10年。主要病蟲害有樹冠萎縮病、蕉麻萎縮病和莖腐病。從葉鞘中取纖維。硬質纖維,耐水浸,拉力大。用於織魚網、繩索、麻布或包裝袋等。
蕉麻植株和香蕉樹相似,從根莖生長出可多至25個不含有纖維的肉質枝莖,叢生成圓形,枝莖直徑約5公分(2吋),長有約12~25個葉柄,交疊包覆在直徑約30~40公分(12~16吋)的非木質的假主莖上。葉柄上的長圓形葉片,上面呈鮮綠色,下面呈黃綠色,長約1~2.5公尺(3~8呎),最寬處約20~30公分(8~12吋)。第一批葉柄從主莖的底部長出,其餘順序從主莖上較高部位長出,因而最老的葉片在外面,新的葉片包在裡面,頂端可達4.5~7.5公尺(15~25呎)。葉柄和纖維的顏色,隨生長的位置而異,外部最深,裡層最淺。當葉柄長齊後,頂部會開出一長串奶油色到深玫瑰色叢生小花朵,不能食用的香蕉狀果實,長約8公分(3吋),直徑 2公分(3/4~1吋),皮綠,果肉白色,種籽粒大,呈黑色。
纖維
植株適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松質沙土中生長,要求平均氣溫為27~29℃(不低於21℃),年平均降雨量為2,500~2,800公厘(100~110吋)。一般用成熟的根莖繁殖,在雨季開始時種植,間距為2.4~3公尺(8~10呎)。18~24個月後,每株有2~3個主莖可收割,此後每隔4~6個月收割2~4個主莖。枝莖和周圍的葉柄一般在盛花期從近地面處割下。葉柄的大小和數量隨株齡而增加,第六年時最高,第八年開始減少。植株在10年後需重新種植。在菲律賓,含有纖維的外層從葉柄一端割開剝下成條狀,用手工或機械擠去肉汁,分離出纖維,然後曬乾。中美洲則廣泛採用機械方法制麻。纖維束的平均長度為1~3公尺(3~9呎),隨葉柄的大小和加工方法而異。纖維色澤有白、棕、紅、紫或黑色,因植株品種和枝梗位置而不同,外層葉鞘的纖維強度最大。
蕉麻由於強度大、柔軟、有浮力和抗海水侵蝕性好,主要用作船用的繩纜、釣魚線、吊車繩索和漁網。有些蕉麻可用來制地毯、桌墊和紙。內層纖維可不經紡線而製造出耐穿的細布,主要被當地人用來做衣服和鞋帽。更多蕉麻行業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蕉麻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蕉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蕉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