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已經過去,,而安全永遠都伴隨在每一個兒童身邊。有數據顯示,我國3歲以內的嬰幼兒約5000萬,按每人每年平均使用2個以上奶瓶估算,我國奶瓶產品年消費量就達上億個。
記者近日走訪市場發現,嬰幼兒的飯碗——奶瓶的執行標準卻千差萬別。究竟標準之間有何差別?嬰幼兒奶瓶能否來個統一「身份」?企業聯盟標準如何成為嬰幼兒奶瓶的質量把關人?記者進行了調查。
標準千差萬別 質量參差不齊
在上海一家母嬰店記者看到,進口奶瓶占據一半份額,但各種奶瓶包裝上標註的執行標準卻五花八門。
有的執行歐盟標準,有的標註是奶瓶材料的國家衛生標準,個別產品標註的竟是《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範》,還有的沒有標註任何標準,只有中文標籤上寫了產地、電話等基本信息。
在部分奶瓶上記者還看到,一些廠家同時標註了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個標準。「反正買不含雙酚A的、進口的,總要放心一些。」一位正在選購奶瓶的媽媽說。
因為奶瓶質量不達標,導致嬰幼兒健康受到威脅的新聞頻頻出現。例如,量不準的情況時有發生,常常導致嬰幼兒長期食用偏高或偏低濃度的奶,導致腎臟壓力大或營養不良。再例如,上海消費者金先生今年購買了一個玻璃奶瓶,可使用時卻發生奶瓶爆裂,差點燙傷手。
「奶瓶市場處在無標生產、監管缺失狀態。」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常務副會長梁梅說,我國奶瓶奶嘴行業具有產品銷量大、產品品牌多,銷售渠道分散、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奶瓶奶嘴企業200多家,但只有極少數骨幹企業制定了企業標準,大部分沒有標註產品執行標準。相關行業資訊可查詢《奶瓶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由於奶瓶安全標準缺失,造成政府監管缺乏依據,產品質量安全無法保障,行業無標可依。在此環境下,某些混入市場的劣質產品會危害嬰幼兒身體健康,損害整個行業利益。」在嬰幼兒奶瓶檢測領域有20多年經驗的天祥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尚無強制國標 質量風險暗藏
天祥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企業主要依據歐盟標準EN14350及美國FDA食品接觸材料要求進行測試。其中,前者對奶瓶所含小零件、抗撕裂性、奶瓶刻度精確度等物理性能及其所含危險化學物質有嚴格限制,而FDA則專注於食品接觸材料的衛生安全要求。
天祥從以往的檢測數據分析,奶瓶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六個。一是奶嘴在拉伸測試中被撕裂或拉斷,拉斷的部件易被嬰幼兒誤吞;二是測試時,奶嘴從奶瓶上拉脫,易堵塞咽喉造成嬰幼兒窒息;三是塑料奶瓶容易被沸水燙變形;四是玻璃奶瓶在冷熱衝擊測試中容易出現破裂,嬰幼兒易被奶瓶內液體及玻璃碎片傷害;五是矽膠奶嘴的揮發性化合物(VOC)含量超標;六是衛生安全不合格,如聚丙烯材料的正己烷蒸發殘渣超標,脫色試驗超標。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於2013年2次開展奶瓶產品質量摸底抽查發現,不合格的奶瓶產品中,七成左右是奶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超標。不合格的產品基本都是非知名品牌。
業內人士介紹,我國的玩具安全國標要求,含細小零件的玩具包裝上要有警告標識,防止兒童吞食窒息。奶瓶也同樣存在這樣的風險,但因為沒有國家安全標準,也沒有行業標準,一些奶瓶產品都沒有這樣的安全警告。
聯盟標準出台 標杆何時變門檻?
目前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編制的《嬰幼兒奶瓶安全要求》企業聯盟標準已經發布,填補了我國奶瓶產品國家和行業安全標準的空白。
梁梅介紹,這一聯盟標準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與國際標準接軌,適用於塑料、玻璃等不同材質的奶瓶,方便企業質量控制和政府執法監督;二是重點規定產品在物理、化學等性能方面應滿足的安全要求,增加了原材料衛生要求、整體跌落強度要求以及塑化劑含量要求等,這些都是歐盟標準中沒有涉及的;三是明確規定標籤標識,特別是產品警示要求。
不過,目前企業聯盟標準仍然沒有強制性,只是對整個行業起到示範和標杆作用。專家認為,應儘快出台奶瓶國家標準,讓標杆真正成為一種「門檻」,保護嬰幼兒的舌尖安全。
更多奶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奶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