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11月,我國農產品期貨共成交9.78億手,成交金額34.89萬億元,分別占期貨市場總成交量和總成交金額的30%和6.47%,占商品期貨市場總成交量和總成交額的33.73%和28.30%。以下對農產品期貨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期貨市場是在1978年以來的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背景下產生的。因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的取消和大多數農產品價格的靈活開放,市場對於農產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調節力度的弊端逐漸顯現,表現為: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現貨價格制定流程和依據不公開、不透明甚至失真,農產品產量忽上忽下、糧食生產企業缺乏保值機制等。
隨著科技進步,期貨交易的電子化趨勢日益明顯,電子報價系統、微波與衛星通訊系統、計算機清算系統得到了全面更新和飛速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自身也不斷向規範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這為期貨市場交易以標準合約為載體、以經紀人中介交易為特點、以買空賣空為主題、以轉移風險為宗旨的運行機制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技術和制度保障。
對於大多數農產品而言,價格的供給彈性顯著大於價格的需求彈性,因此長期以來天氣都是農產品行情的催化劑,除此之外的重點變量是能夠快速產生供需矛盾的行業政策,但近來我們逐漸看到了一些變化,比如生物技術給予了植物種子更強的生長能力,在轉基因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降雨、積溫等天氣指標對行情的邊際影響實際是縮減的,所以弱拉尼娜天氣條件下全球大豆是否真的會出現產量削減就很值得二次思考。行業的政策方向則更加考驗研究者的宏觀見解,並且從具備連貫性的政策中找出邏輯線索推導未來走向,比如「生柴的雙反」就是川普就任後「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產物。
中國農產品期貨業在國際上也占據了重要地位。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IA)統計,2014年在交易量排名前20位的農產品期貨和期權產品中,我國內地的農產品期貨占據半壁江山。菜粕、豆粕、白糖、天然橡膠、棕櫚油期貨位居前5位,豆油、雞蛋、棉花、黃大豆1號和菜籽油期貨分列第7、9、10、13和18位。上述10個品種2014年交易量合計超過9.4億手,接近全球農產品期貨和期權交易總量的70%。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的生產也是藉助有效的價格信號和市場手段來進行的。農產品期貨市場是上供求信息集中、流通自由,而且有各方投資和預測的專家的參與,這使得農產品期貨價格成為未來市場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信號,農民就可以依據對市場走向的分析來制定未來的種植和生產方案。這樣,農產品期貨價格就成為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大連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交易品種是標準化的優質大豆,其市場價格與普通的混合大豆價格有很大差距,這就激勵農民去種植優質大豆。近幾年,我國遼寧省、黑龍江省等區域,大力推廣種植優質大豆,大豆種植業有了很大發展。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全球市場的形成,近 20 年來,以外匯期貨、利率期貨、股票指數期貨以及股票期貨為代表的金融期貨已成為期貨市場的核心品種, 交易量已遠超商品期貨。2017 年,金融期貨和期權成交量在全球期貨和期權市場中占比 76.28%,其中股票期貨和期權合約占比 18.87%、股票指數期貨和期權合約占比 29.83%、利率期貨和期權合約占比 15.75%、外匯期貨和期權合約占比 11.84%。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適應新經濟形式下市場需求的新變化,期貨市場不斷開發出創新的期貨品種,使得期貨市場的產品體系不斷豐富。此外,得益於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期貨市場的交易方式亦不斷革新和發展,由傳統的場內公開喊價方式發展為電子化交易方式,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並提高了價格信息的傳遞速度和交易效率,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期貨交易。
期貨市場是為現貨市場的生產、流通、資源配置和分散風險服務的,規範、穩定的現貨市場是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保持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良性循環,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應加大研發力度,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標準化,建立一系列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和市場監管準則,改變我國優質農產品需要大量進口、國產糧食供過於求的局面。以上對農產品期貨發展趨勢分析。
更多農產品期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產品期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