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約有1億台在線運行的燃氣表,其中智能燃氣表的數量3-4千萬台,滲透率50%左右,市場規模80億元,預測智能燃氣表的市場將保持25%的增速水平。以下是智能燃氣表發展趨勢分析。
智能燃氣表發展趨勢
1、天然氣的快速推廣帶動燃氣表行業持續發展
根據2016年度《世界能源統計年鑑》,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是世界範圍內的主要能源,其中天然氣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達到23.85%。
我國的主要能源為煤炭,天然氣消費量的占比僅有5.89%。隨著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天然氣消費水平快速提升,年產銷量分別由2009年的852.70億立方米、895.20 億立方米增至2016 年的1,368.30 億立方米、2,086.29 億立方米,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了6.99%和 12.85%。2014 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將建立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的長效機制,增加天然氣供應,力爭 2020 年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4,200 億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提高到10%以上。因此,天然氣消費的快速推廣將為燃氣表行業帶來巨大發展契機。
2、管網建設持續推進為燃氣表行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天然氣管網的鋪設是大規模推廣天然氣的基礎工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城鎮燃氣技術規範》規定使用管道燃氣的用戶應設置燃氣計量裝置,因此, 燃氣管道的建設將直接影響燃氣表市場需求。
根據《全國城鎮燃氣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建城鎮燃 氣管道約25萬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城鎮燃氣管網總長度達到60萬公里。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陝京一二線、忠武線、澀寧蘭線以及冀 寧線、淮武線為主框架的全國性天然氣幹線網,截至2016年6月末,全國已經形 成一張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天然氣基礎管網,覆蓋全國31個省份,95%以上的 地級市均用上了天然氣。「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管網,規劃建設陝京四線、西氣東輸四線、中俄東線、新疆和內蒙古煤制氣外輸管道等多條幹線管道,基本建成調度靈活、供應穩定的全國性管網輸送體系,從而為天然氣的大規 模利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天然氣的經濟性和環保性正在推動天然氣的普及,我國大多數城市都在加大力度建設完善城市燃氣管網,發展管道氣用戶。近年來城市管網的大力鋪設為燃 氣表行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3、城鎮化進程促使燃氣表需求增加
燃氣表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氣人口規模和用氣方式。早在20世紀初,我國城市燃氣主要為人工煤氣和液化石油氣,用氣方式主要為瓶裝供給。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用氣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無污染的綠色能源逐漸在城市燃氣中嶄露頭角,通過管道直接輸送至居民家中,成為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用氣方式。
2016年,我國城市燃氣供氣管道長度為34.9萬公里,至2017年,已增長為57.8萬公里,年複合增長率為 10.62%。2016年至2017年,我國城市人工煤氣供氣總量從84.7 億立方米下降至44.1億立方米,城市液化石油氣供應量從1,165.8 萬噸下降至1,078.8 萬噸,而城市天然氣供應量則異軍突起,從678.8 億立方米增至1,171.7 億立方米,年複合增長率為11.54%,
4、我國燃氣表的市場容量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2017年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我國目前共有約4.3 億戶家庭。按照城鎮人口占比約一半計算,城鎮家庭戶數約2 億戶,這意 味著燃氣表的市場空間將有2 億台。根據國家計量檢定規程 JJG577-2005《膜式 燃氣表》規定:以天然氣為介質的燃氣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過10 年,以人工燃 氣、液化石油氣等為介質的燃氣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過6 年,需周期性地強制更新替換。因此,不管是從新增用戶量來說,還是從存量用戶的更新換代來說,燃 氣表行業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市場前景廣闊。
未來的智能燃氣表除實時跟蹤用氣動態、自動生成帳單外,還將與智能電錶相結合,通過歷史數據比對以及同類型用戶比對,利用大數據分析,根據電/氣網負荷和實時電/氣價對用戶的用氣行為提出建議,在電力和燃氣之間作平衡選擇;如果系統監測發現用戶燃氣設備長時間處於低效運轉,還可建議用戶預約檢修,最終提供基於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家庭用能整體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智能燃氣表行業正迎來市場需求全面放量的時期。智能燃氣表需求的快速增長,不僅得益於我國目前對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大力扶持,更有多方面的因素催生智能氣表業的市場需求。智能燃氣有效解決數據採集問題。降低燃氣公司抄表成本,更好地貼合階梯氣價需求,智能燃氣表的發展趨勢值得期待。以上是智能燃氣表發展趨勢分析。
更多燃氣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燃氣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