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石化裝備產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存在大型骨幹企業較少、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工藝與裝備開發脫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在速度和效益、規模和素質、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未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不足以支撐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因此我國石化裝備產業布局要發生一些變化,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下面是對2015年我國石化裝備產業布局分析。
當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即將正式投入運作。顯然,廣闊的市場空間和雄厚的資本支撐,將為泛亞地區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也可為國產石化裝備走出國門提供難得的巨大商機。事實上,走出國門對我國石化裝備業來說也是「理所當然」。
首先,國內需求低迷。眾所周知,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不減,產業投資增速回落,企業更新改造受阻,國內市場對石化裝備的需求極度低迷。在此情況下,石化裝備製造業急需開闢國際市場,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壓力。為此,行業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快製造水平的提檔升級,增強對外競爭能力。更多相關石化裝備產業布局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石化裝備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
其次,裝備技術已成熟。實際上,經過多年的自主研發和引進吸收消化,我國石化裝備業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在一些大型設備製造領域取得了可喜進展,如在大型聚酯成套裝備、EO反應器、石油鑽探設備、煤氣爐、離子膜、天然氣設備、煤制油(烯烴)裝置等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我國裝備製造能力已達到相當規模,某些製造技術已達到或接近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目前全國具有一、二類壓力容器製造資格的企業有3000多家,具有三類壓力容器製造資格的企業有700多家,具有ASME製造資格的有近200多家,每年可生產石化非標設備50萬~60萬噸。這些,都為國內石化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國門奠定了可靠的技術與物質基礎。
再次,外部市場已具備。泛亞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而石化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一般都會受到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之有了亞投行的資金支持,這些國家會積極利用此中機會,趁機擴大自己的石化業基礎建設,這恰好是國內石化裝備業所需要的外部市場。
那麼,國內石化裝備製造企業如何才能順利走出國門,去圓石化裝備製造的強國夢呢?筆者以為,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快研發步伐,儘快形成更多的自我核心技術。從國家層面看,要整合研發資源,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著力研發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石化裝備製造技術和加工工藝,以價廉物美提升競爭力,有助國產裝備搶灘海外市場。從製造企業看,要科學引進吸收消化國外技術,加快轉變形成自己的生產力。引進技術時,企業要注意不能進行簡單的複製模仿,而要取其精髓、有所提高。正如上世紀90年代南化公司化機廠一樣,在聚酯裝備製造上,先對洋設備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升華為自主技術,最終逼退跨國公司,為國內聚酯行業提供了價廉物美的成套裝備,並稱雄於世界。
二是要走產業化路線,強化協作分工。國內石化裝備製造業要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既要講究協作,又要合理分工,做到有序健康協調發展。一方面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實現信息共享和產業內合作,發揮合力攻堅克難,突出資源整合效用;另一方面要按照各自的專業化優勢實現術業有專攻,不能心有旁騖,見到有利可圖的項目就一窩蜂而上。特別要強調的是,雷同導致過剩,過剩導致供需失衡,而失衡則導致惡意競爭,最終是削弱了整體實力,難免陷入困境。
三是要走智能製造途徑,走綠色發展的路子。國內石化裝備製造業要緊跟世界技術發展潮流,要善於瞄準行業技術前沿。在產業調轉過程中,企業要不斷提升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並遵循高效、節能、低碳、安全、環保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石化裝備產品走出去的能力。
更多石化裝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化裝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