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白酒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 石墨行業技術

石墨行業技術

2018-12-21 20:53:51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石墨的熔點為3850±50℃,沸點為4250℃,即使經超高溫電弧灼燒,重量的損失很小,熱膨脹係數也很小。隨著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石墨深加工技術不斷突破,石墨的物理化學特性得到深度開發。以下對石墨行業技術分析。

  石墨行業技術分析,出口大都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資源性石墨產品,如中低檔的高碳石墨、高純石墨、微粉石墨、球狀石墨及可膨脹石墨等產品。石墨行業分析指出,鱗片天然石墨近兩年價格低至3000元/噸。而進口常常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石墨深加工產品,如美日德法生產的柔性石墨,特別是日本生產的核能級的超低硫(S<500pm)及高純(S<50pm)柔性產品,這些產品進口價高達10萬-20萬元/噸,一些氟化石墨產品,更是高達30萬-50萬元/噸。

  我國石墨的主要消費結構及消費總量走勢

石墨行業分析

  我國石墨資源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山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南等地; 目 前,我國已經形成山東平度、湖北宜昌、黑龍江雞西、內蒙古興和等生產加工基地,近幾年,我國石墨行業受宏觀經濟放緩及國內石墨資源整合等影響,但產量依然保持穩定。現從三大建議來分析石墨行業技術。

  (1)控制石墨生產總量,強化礦山開採管理

  由於解放後的持續大量開採,特別是近幾年的掠奪式開採,使得我國現有的可開採的石墨資源儲量己大大下降,現在的石墨儲量只有2001年的一半左右。石墨行業技術分析,我國新成立了數百家石墨開採和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依舊是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加劇了產業竟爭,使得原本利潤很薄的企業利潤進一步下滑。保護優質的石墨資源已經迫在眉睫。這兩年雖然石墨行業也開始實行石墨生產總量的調控,根據需求總量來調控礦山生產量,但是非法採礦現象仍然存在,石墨的供應量依舊大於需求量,建議管理部門加大粒度處罰亂采濫挖的礦點。對幾處大型的石墨產業園區進行資源整合,淘汰不具備一定工藝能力和技術水平的中小礦點,整合不合理、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中小型企業,避免中、低炭石墨產品過多生產,控制石墨低端產品市場的投放量,如將雞西和蘿北雲山的產能在旺季時縮為一半,淡季時停工減產。

  (2)建立出口專營制度,加強石墨資源戰略性儲備

  隨著科技的發展,石墨在醫藥、航空、原子能新材料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其成為工業化國家必爭的戰略資源。石墨行業技術分析,我國是天然石墨生產和出口大國,更應該將石墨優質資源提升到戰略性儲備的地位,從戰略資源的高度來管理石墨出口。近3年國內企業沒有控制石墨的出口量,反而為追求企業利潤,加大石墨開採和出口數量。而與我國做法相反的石墨資源缺乏的進口國家,也正加大進口我國廉價的石墨資源,如日本購買大量天然石墨,並將其沉入海底作為後備資源;美國控制和關閉自己國家的石墨礦山,進口他國廉價的石墨原材料。我國雖為石墨儲量大國,但依照現今的開採速度,我國將在20年後變成石墨貧國,到那時可能要高價進口其它國家石墨原材料,國家不能等到寶貴資源流失殆盡才採取措施。

  (3)推進技術進步和創新,轉型為石墨技術出口大國

  掠奪式的資源開採和低水平的工藝生產是一種經營上的短期行為,技術進步則是企業強化市場竟爭、提高經營效益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當前行業性經營困難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開發石墨新產品和新用途,才是走出困境的重要措施。石墨行業技術分析,儘管我國國內近幾年已經有一批效益良好的石墨深加工企業,但這些公司的產品技術含量與日美德韓相比還相差很遠,因此建議國家加大石墨技術研發力量,向已開發國家學習,建立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和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培養石墨材料研究應用高技術人員,及時將高附加值、高技術石墨科技成果轉化成工業產品。

  市場空間隨著科技發展,石墨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不但用於重化工業領域,在電子工業和清潔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應用也逐漸增加,從新能源到航空航天材料,石墨產品都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石墨行業技術分析,隨著石墨乳產品的升級換代,預計2020年石墨乳及石墨潤滑劑等消費晶質石墨 1.25萬t。預計2020年在制動襯片、密封塗層材料等其他行業消耗石墨10萬t。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