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手動叉車行業分析報告 >> 手動叉車市場現狀

手動叉車市場現狀

2018-03-23 15:36:3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年來我國叉車行業,特別是手動叉車行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這些突出表現在產業投資持續增加,產業行業水平不斷升級,產品銷售額逐年增大。以下便是筆者給您介紹手動叉車市場現狀。

  一、世界叉車行業現狀

  目前,叉車在技術上分為歐系和日系。歐系叉車以林德叉車為代表,特點是行走系統採用靜壓傳動,車體採用上下車架組合式,中間有矽阻尼減震器減震,整車具有微動性能好、噪聲低、傳動精度高的特點。日系叉車一般以豐田叉車為代表,特點是行走系統採用液力傳動,車體為整體式車架,具有傳動效率高、製造成本低的特點。

  上世紀80年代後至2000年前,世界叉車年銷量在40萬~70萬輛左右。2000年後,中國叉車行業崛起,使世界叉車的銷量迅速達到了90萬台以上,如圖1所示。從2009年以來中國叉車銷售量始終占世界總銷量的近30%,如圖2所示,並在2011年創下歷史新高,超過了31萬台。因此,中國叉車市場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

  我國著名的叉車企業是合力、杭叉等等,若按照銷售數量排名可以進入世界前列;按照銷售額排名,估計可以進人前十。這兩家中國企業占據了世界大約15%的叉車市場份額。

  二、中國叉車行業現狀

  我國叉車的發展經歷了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開始到1978年,是中國叉車業的起源階段。

  其標誌性事件有:1953年上海生產了首台非機動搬運車;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瀋陽電工機器廠研製了仿蘇的1.5噸電動平衡重式叉車;大連叉車總廠(原大連鍛造廠)研製了首台5噸的由解放汽車改裝的內燃平衡重式叉車;上世紀60年代後,上海交通裝卸機器廠研製了首台3噸內燃平衡重式叉車;山西機器廠研製出了首台1噸平衡重式汽油叉車。這些成果,點燃了中國叉車行業的星星之火。

  第二階段,1978-2000年,是中國叉車行業規範和發展的階段。

  這一階段全國的叉車產量在1萬-3萬台之間,也有少量的出口。2000年,出口0.48億美元。進口10.92億美元,逆差大約0.44億美元。這是我國叉車行業向國外同行學習和叉車製造技術飛躍發展的時期。也是大量人才成長的時期,為今後叉車行業厚積薄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數據,世界叉車銷量由 2006 年的 82.41 萬台增長至2015年的106.42萬台;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全球叉車銷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直到 2011 年全球叉車銷量才復甦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2014 年全球叉車銷量首次突破百萬台達 106.85 萬台,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受發達經濟體復甦緩慢,新興經濟體增長乏力等因素影響,2015 年全球叉車銷量較 2014 年略有下滑,但其銷量仍然超過了百萬台。

2006-2015年全球叉車銷量情況(萬台)

  

  隨著市場發展,近年來行業已經出現了兩大趨勢;一是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在提高生產製造水平,縮小和國外同類產品差距的同時,在機器換人、產品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的結合,新能源置換等新產品不斷推出,這些將是我們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一些規模不大,市場競爭力不太強的企業,仍在拼價格,力保自己在市場上的存在感,同時,這些企業的產品質量又不大好,在國內外的市場上,造成對叉車行業的很多負面影響,當然,不顧質量拼價格的結果,無疑予慢性自殺,結局肯定是不好的。後續,隨原材料的不斷漲價,中小企業的生存的依據-企業利潤在不斷萎縮,行業洗牌會不斷加劇,市場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機遇和困難並存,誰會發展的更好?

  近幾年,行業內龍頭企業在技術、規模、服務等方面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優勢逐漸體現,出口叉車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叉車的出口增長。以上便是筆者給您分析的手動叉車市場現狀了。

更多手動叉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手動叉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