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再保險市場相比其它國家起步較晚。自2006年出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保險市場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以下是再保險市場規模分析。
再保險市場是再保險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或再保險商品供給與需求關係的總和。在再保險市場上,交易的對象是在保險人委員保險人所面臨的保險風險提供的各種再保險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保險業獲得快速發展,再保險業也發展迅速。但2003年以前,我國再保險市場尚屬「初級階段」,不夠成熟、不夠發達、不夠完善。1996年以前,我國內地沒有一家專業再保險公司,但可以向境外分保;隨後幾年,國內各保險公司雖然設有再保險部門,然而一般只有分出業務,基本不接受國內的分入業務,市場對已經發生和潛在的巨災風險承擔和分散不夠;再保險業的技術力量不強,真正懂得國際國內再保險市場和業務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還不是很多;再保險市場主體由於資本金所限而償付能力不強,服務水平不高,導致有些商業分保業務不能在國內得到妥善安排。
商業分保大量流向境外,將導致國家保險服務貿易體現為逆差,不利於保險、再保險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不利於實現保險市場效益的最大化。國際上,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保險和再保險市場培育得好與不好,分保情況就大不一樣。德國再保險業務80%留在了國內;日本國內只有一家東亞再保險公司,接受了國內近80%的再保險業務;韓國在法定分保取消後,代之以「國內優先分保」,其國內保險公司70%左右的分保留在了國內;泰國政府規定保險公司每張保單在2000萬泰銖以內的業務必須向國內分保,超過部分可以向國外分保。
2003年我國再保險市場正式踏上了股改之路。從1996年的「中保再」到1999年的「中國再」,再到2003年的「中再集團」,表面上看僅僅是一家公司名稱的變化,而實際上它折射出許多有關我國再保市場開放和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的背景光芒。
再保險是保險公司購買的保險,可以幫助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分散或財務管理,與再保險對應,保險公司又被稱為直接保險公司(直保公司)。中國再保險業近年來獲得快速發展,2013年以來市場規模達到千億元以上。
此前,平安證券發布再保險專題報告預計,2013年國內再保險保費收入為1238億元,與2013年我國財產保險業保費比約為20%,與2013年全國總保費收入的比約為7.2%,假設這一比率在2020年得以維持,按照保險業新「國十條」規劃,2020年我國國內再保險市場規模將達到3300億元。
不過從近兩年的情況看,與直保市場近年的業務高速發展勢頭相比,國內的再保市場顯得相對低迷。2015年我國直保公司分出保費1658.49億元,同比下降4.56%;其中,產險分出952.86億元,占原保險保費收入的11.3%;壽險分出705.62億元,占原保費收入的4.45%。
從上市險企來看,記者根據2015年年報數據統計顯示,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太保壽險、太保產險、新華保險6家公司2015年合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0670.6億元,同比增長1060.3億元,增幅為11.03%,而分出保費為407.3億元,同比增加13.8億元,增幅僅為3.51%。以此計算的2015年分出保費比率由2014年的4.09%下降0.28個百分點,降至3.82%。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稱,此前很難想像保險公司分出保費同比會出現下降,畢竟占據分保大頭的產險業務仍有平穩增長,而壽險保費也實現著近年來最高速的增長。2015年數據顯示,產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423億元,同比增長11.65%;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5859億元,同比增長24.97%,壽險公司總保費24184.6億元,同比增長43.13%。
發展再保險市場,不僅能使原保險公司分散承保風險、擴大承保能力,而且對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保險、再保險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密切關係。我國再保險市場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應及時把握機遇,積極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以此回應不斷加劇的國際再保險市場的競爭。
未來,再保險市場的發展應該會受到大眾的熱切關注,再保險市場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我國的經濟也向高一層次前行。以上就是筆者對再保險市場規模分析。
更多再保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再保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