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際貿易摩擦中的技術專利博弈4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正式就一起涉及通信領域關鍵技術產品的智慧財產權糾紛展開調查。該案件聚焦於特定有源電纜及其組件的專利侵權爭議,反映出全球供應鏈中技術專利保護與市場准入規則的持續角力。一、調查背景:技術專利引發貿易救濟行動本次337調查源於美國某半導體企業及關聯公司於2025年3月13日提交的立案申請。申請人指控部分在美銷售的有源電纜產品侵犯其三項核心專利(專利號分別為10,877,233、11,012,252和11,032,111),涉及數據傳輸技術的關鍵實現方案。此類有源電纜廣泛應用於高速通信設備,其技術創新直接影響電子產品的性能與可靠性。二、涉案方與訴求:跨國企業間的智慧財產權爭奪被訴對象包括美國兩家知名連接器製造商及一家愛爾蘭上市企業,均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韓國政府為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近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金融支持和產業扶持措施。通過設立專項補貼、擴大融資渠道、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及加強人才培育,韓國旨在全面提升本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尤其聚焦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系統半導體領域的發展短板。一、投資補貼精準覆蓋中小企業獲最高50%資金支持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針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和設備領域的中小企業與中型企業,韓國政府推出階梯式投資補貼政策。根據企業規模和地區差異,首都圈外中小企業可獲得投資額50%的直接補貼,上限為150億韓元/項目;資本圈內則為40%,而中型企業分別對應40%和30%的補貼比例。該政策覆蓋2023年1月1日後
半導體是指一類具有導電性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它們在特定條件下(如溫度、光照或電場的作用下)能夠改變其導電性能。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矽(Si)、鍺(Ge)、氮化鎵(GaN)等。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子設備中,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特別是在集成電路、計算機、手機、傳感器、光電設備等領域。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約6000億美元。更多半導體研究分析內容詳見《2024-2029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報告重點分析了半導體行業的經濟發展與現狀,以及半導體行業進展與投資機會,並對半導體行業投資前景作了分析研判,是半導體生產企業、科研單位、經銷企業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行業發展動態,把握市場機遇、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等不可多得的決策參考。2025年4月半導體上市重點企業一覽表(半導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國際消費電子市場呈現多重變化,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微調、供應鏈動態調整以及新興技術突破共同推動行業格局重構。從關稅豁免到生產布局轉移,再到技術創新加速,消費電子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正在書寫新的篇章。一、美關稅政策調整釋放消費電子市場新信號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消費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地時間4月11日,美國宣布將智慧型手機、路由器及部分電腦產品移出對華「對等關稅」清單。此舉是繼本月早些時候暫緩徵收相關稅項後的第二次政策修正,標誌著美方開始反思單邊貿易限制的局限性。中國商務部指出,這是糾偏錯誤貿易措施的關鍵一步,但強調需通過對話而非制裁解決分歧。二、供應鏈波動與產能轉移同步顯現針對此前傳聞稱「中國組裝美國iPhone產線停工」,相關廠商已明確闢謠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4月11日,A股市場在經歷連續普漲後呈現分化走勢。儘管主要股指午盤集體翻紅,但成交量明顯收窄,北交所個股延續強勢表現。半導體產業鏈爆發成為當日焦點,政策消息刺激疊加外部環境變化,進一步加劇板塊輪動特徵。一、半導體產業鏈爆發成核心驅動力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半導體板塊早盤強勢領漲,納芯微、聖邦股份、富滿微等多隻個股20%漲停,華虹公司、翱捷科技等漲幅超10%,上海貝嶺、大港股份封板。這一表現與當日發布的《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密切相關——根據新規,「集成電路」的流片地將直接決定其原產地歸屬。政策信號強化了國產替代邏輯,推動晶片設計、製造等細分領域集體走強,瀾起科技股價午盤漲逾7%。二、市場整體量能收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4月9日至11日,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同期舉辦第105屆中國電子展及春季全國特種電子元器件展。這場匯聚千餘家全球頂尖企業的行業盛會,以"AI+電子"為核心驅動,集中呈現了從基礎元件到智能終端的全產業鏈創新成果,進一步鞏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中的引領地位。一、前沿技術賦能產業升級:人工智慧重塑電子設計新範式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本屆展會上,智能化轉型成為核心焦點。TCL、聯想等頭部企業展示了其突破性產品:全球首款超低功耗6.36英寸顯示螢幕與高性能智能終端設備,彰顯了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持續深耕。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機器人領域湧現出"AI+中醫診療"的創新應用——通過融合脈診、舌診等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貿易局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2025)在深圳如期舉辦。儘管美國對部分電子領域實施「對等關稅」,但展會吸引了大量海外參展商與觀眾,首設「中國台灣科技館」集中展示半導體、AI醫療等前沿技術,並圍繞供應鏈穩定、全球化布局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這場盛會不僅成為觀察全球電子產業格局變化的重要窗口,更折射出行業在挑戰中尋求創新突破的韌性。一、關稅挑戰下的展會盛況與行業韌性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本屆CITE參展人數較往年顯著增長,海外觀眾占比提升,凸顯中國市場對全球企業的持續吸引力。「中國台灣科技館」成為焦點展區,集中呈現了台企在AI智能駕駛、半導體測試、電子元器件等領域的創新成果。行業協會代表指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4月10日,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學術會議中心召開的"533健康管理工程"研討會上,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會聯合多方力量,正式籌備成立健康管理創新專業委員會。本次會議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健康的前沿應用,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構建覆蓋全人群、全周期的智慧健康管理體系,標誌著灣區在AI+健康產業協同發展的新階段邁出關鍵步伐。一、產學研協作平台啟動,構建智慧健康管理體系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會議宣布將搭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AI+健康管理協作平台。該平台整合醫療機構臨床數據資源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通過聯合高新技術企業開發智能診斷系統和可穿戴設備,推動醫工交叉領域的技術轉化。數據顯示,平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