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海水淡化技術有電去離子法、納濾法、電滲析法。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已具備了產業化發展條件,發展前景良好。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就目前的形勢看,拓展水資源供給模式既是當前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來的必然要求。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發展海水淡化技術,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國家高度重視及支持下,我國海水淡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發展態勢已基本穩定。
我國海水淡化從1958年電滲析海水淡化開始,經過60多年幾代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基本成熟,並逐步建立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體系。
在2021年我國的海水淡化工程數量約為135個,其中在萬噸級以上的工程約在40個以上,共計工程規模約452450噸/日,在萬噸級以下的工程數量為50個左右,工程規模約188890噸/日,千噸級以下的海水淡化工程數量約為45個,工程規模為9740噸/日。
從我國海水淡化的市場規模來看,2021年海水淡化市場規模約為165萬噸/日,較上年的157.4萬噸相比,同比增長了約4.9%,預測到2027年有望達到340萬噸以上,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政策規劃來看,未來十年內行業市場容量有5倍以上的成長空間,前景較為樂觀。海水淡化主要是為了提供飲用水和農業用水,有時食用鹽也會作為副產品被生產出來。海水淡化在中東地區很流行,在某些島嶼和船隻上也被使用。
我國已建和即將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累計海水淡化能力約為60萬噸/日。淡化海水成本已降到4-5元/噸,經濟可行性已經大大提升,考慮到未來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以及策扶等因素,未來海水淡化產業有望出現爆發式增長。
根據發改委、海洋局聯合印發的《全國海水利用「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預計「十四五」中後期,國內海水淡化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到2030年海水淡化產水規模將達到265萬噸/日,產業發展將再上新台階。
展望未來,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行業市場規模將逐漸擴大,沿海省市缺水地區發展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