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提高煤炭發電的能效和潔淨化水平」——這一判斷並非出自個人之口,而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09年發布的《煤炭可持續利用與污染控制政策》報告中的表述。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都決定了中國在煤炭消費領域的「低碳」實踐不可能一步登天,能做到這樣已經相當不易。
一組數據支持著這一判斷:到2008年底,中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7.92億千瓦,其中煤電6億千瓦。煤電中3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機組已占50%以上。通過上大壓小,中國火力發電提高了平均效率,2008年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已降到349克標準煤,低於美國和德國2005年的水平。
這一不易,也使我們在提高煤炭利用能效和潔淨水平的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水電、核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2008年底我國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達到了9%,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居世界第四位。
森林碳匯功不可沒
人們注意到,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專家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是工業、建築、交通減排,二是森林碳匯。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與工業直接減排相比,森林碳匯雖然是間接減排,但它的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較強。每公頃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噸,釋放氧氣15—20噸。
今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已達19545.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36%。在2007年APEC會議上,中國對世界承諾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20%。如今這一承諾已提前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清查與上次清查間隔5年。在此期間,我國森林面積淨增2054.30萬公頃,森林蓄積淨增11.23億立方米,全國森林覆蓋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的2.15個百分點看似微不足道,考慮一下我國每年有巨大的木材需求、森林採伐不可避免、造林存活率有待提高的實際,就可掂出它的分量。
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間,中國通過持續不斷地植樹造林、森林經營和控制毀林、淨吸收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累計51.1億噸。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成為首批入選試點城市。此後,「低碳城市」的名片越來越受青睞,珠海、杭州、貴陽、吉林、南昌等多個城市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構想。
低碳城市的美好願景,決定了它不是哪個人的一廂情願。誰不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天藍水清、乾淨整潔、綠樹成蔭呢?節水、節電、節紙,少產生垃圾,舊物利用,多用購物袋,倡導步行、騎車,多乘公交少開車等等節能環保生活方式,「從點滴做起,不怕改變,就怕不變」,得到越來越多響亮的回應。
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構成中,煤炭始終占到70%左右的比重,而發電是煤炭消費的主要流向。
籌辦世博會的上海,以世博園為載體實踐「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園集成風電、光電、光熱、地源熱、江水源熱等各種清潔能源技術;大規模集中使用半導體照明,園內交通通過應用超級電容車、燃料電池車等,實現園區交通車輛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