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鋰離子電池:比拼原料和裝備水平
目前在中國,鋰離子電池是本土企業涉足電動汽車的首選動力電池。與同樣廣泛應用的鉛酸電池和鎳氫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效果更好、能量密度更大、循環壽命更長、充電無記憶效應更出色,基本能夠滿足對體積、壽命、功率等要求較高的電動汽車的需求。
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磷酸鐵鋰的質量;二是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設備。
據胡信國教授介紹,磷酸鐵鋰的質量依賴於生產廠家是否將原有技術吃透,燒制與合成條件是否穩定,稍有差別就會影響單體電池的一致性。目前國內做磷酸鐵鋰的企業很多,但其質量如何呢?國產磷酸鐵鋰每噸售價16-17萬元,進口磷酸鐵鋰每噸32萬元,相差一倍的價格大概能說明問題。
鋰離子電池的生產過程極其複雜,所需設備和測試儀器達100多個種類。從本屆展會來看,除個別測試儀器,目前國內企業基本能滿足所有裝備需求,但關鍵設備還是進口的可靠。比如在電芯生產環節,正負極材料塗層必須均勻,是保證單體電池一致性的關鍵工序,國產設備就達不到要求;進口隔膜的塗層是納米級的,厚度僅為30-40微米,國產設備根本做不了;而在單體電池的電解液注入環節,車間環境不僅要求恆定的濕度和溫度,更要求超淨,電解液中混入一粒灰塵,就有可能導致電池短路。
目前在全球範圍,初期商業化的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售價高昂,主要原因就是鋰離子電池的製造成本下不來,其中最大一塊就是設備投資。據了解,比亞迪正在深圳興建一個新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設備全部從日本引進,投資總額50多個億,目的就是要保持其在國內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可問題在於,未來10年,電動汽車的商業化都不會有大的突破,如此之大的投入何時能回收成本?
近年來,媒體有關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專利糾紛的報導非常混亂,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說法不一張冠李戴,加上個別企業為一己私利偷換概念渾水摸魚,已在相當程度上給公眾造成了誤導。本屆展會,記者與多家企業訪談,並就相關技術問題請教了國內著名電化學專家、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工業大學胡信國教授。需要澄清的內容如下:
第一,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為石墨),磷酸鐵鋰的核心技術主要有二:一是在其合成過程中鋰離子被包裹上了一層碳(否則不具導電性),簡稱「包敷碳技術」;二是作為磷酸鐵鋰生產工藝的「碳熱還原技術」。這兩項技術的專利均為加拿大Phostech所有。美國多家鋰離子電池製造商也提過相同專利主張,但均以Phostech勝訴告終。目前只有全球領先的鋰離子電池製造商——美國A123與Phostech的官司尚未結案。
第二,個別本土企業為了規避Phostech的專利,聲稱改變了磷酸鐵鋰的配方和生產工藝乃自欺欺人。Phostech的磷酸鐵鋰專利由其獨家晶體結構和分子式組成,為達到嚴密的專利防範,其在中國註冊了包括核心專利和邊緣專利在內的250多項專利,中國企業根本無法突破。改變配方和生產工藝是可能的,但產品肯定就不是磷酸鐵鋰了。
第三,Phostech已在中國進行了申請註冊並獲得批准,為中國企業設置了繞不過去的專利屏障。2010年,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委託中國政法大學向國家專利複審委員會對Phostech持有的「磷酸鐵鋰電池」專利提出了無效請求,目前仍在審理中。但在結果出來之前,中國企業不可能等待,它們在將來要麼被免除專利費,要麼被追索專利賠償。
第四,加拿大和美國對磷酸鐵鋰實施專利保護,但Phostech在歐洲申請專利保護被拒。這也就意味著,加美之外的磷酸鐵鋰生產商如果沒有獲得Phostech的專利授權,其產品進入加美市場就會面臨索賠風險。豐田普銳斯混合動力累計銷量已突破200萬輛,其重點市場在加美,使用的是鎳氫電池而非鋰離子電池,就是豐田當初很擔心,一旦發生專利糾紛,有可能引發巨額侵權索賠,那麻煩就大了。
一直備受質疑的比亞迪的「鐵電池」被業界權威認為就是磷酸鐵鋰電池,改變名稱只是為了規避專利。本屆展會,比亞迪的技術人員向記者澄清說,比亞迪的「鐵電池」是在磷酸鐵鋰中添加了鈷元素,全稱應該是「磷酸鐵鈷鋰電池」,它不僅規避了磷酸鐵鋰電池的專利,也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記者向權威人士求證,在磷酸鐵鋰中添加其他元素確實可以規避專利,但材料性能只會下降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