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十一五」期間,我國在精密鍛造技術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精密塑性成形技術的發展還與工業已開發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許多基礎應用技術和關鍵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總體來說,我們的鍛造行業落後已開發國家15-20年。」日前,中國鍛壓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金拋出了上述言論。
差距達15-20年
為什麼是「15-20年」?張金表示,該數據是從工藝、
裝備製造、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管理等方面綜合評價得出的。
目前,國際的先進塑性成形技術正在向數位化、精密化、輕量化和高效化以及節材、節能和環保方向發展;而先進塑性成形設備則向自動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
與之相比,我國鍛造產業的現狀則是:企業數量多,但生產規模小;設備數量多,但先進設備所占比例小,特別是高精、高效專用設備更少,例如高速鐓鍛機、
數控冷溫熱鍛壓力機生產線、徑向鍛造機等,國產的基本上是空白;還有數位化設計技術應用不廣,專家型專業人才力量薄弱等。
以冷鍛技術為例。該技術成形精度比溫鍛和熱鍛都要高,在精密成形領域有其獨特優勢。它在我國的起步時間不算太晚,但發展速度卻與已開發國家有較大差距。到目前為止,我國生產的
轎車上的冷鍛件重量不足15千克,只相當於已開發國家的三分之一。
同時,面對市場對大型鍛件的旺盛需求,我國相關大鍛件生產企業的準備也明顯不足,技術積累、科研投入、生產管理、知識傳承和創新嚴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