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正在開啟全球製造業發展的新時代。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在2015年已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建成了世界上門類最為齊全的現代製造業體系,但在發展質量、創新能力、品牌塑造方面,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的問題一直是急需破解的瓶頸。當前,智能製造已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12月7日,首屆世界智能製造大會在南京開幕,會上工信部發布了《中國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下稱《規劃》)。
《規劃》提出,中國智能製造的推進將分兩步走,「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位化製造普及、智能化製造示範引領;到2025年,基本建立智能製造支撐體系,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針對智能製造面臨的瓶頸和行業「痛點」,《規劃》在裝備、技術、標準、試點示範、商業模式等方面設置了十大重點任務。
12月7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當前中國製造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並存,「多元現狀」與「多元需求」並存,中國推進智能製造,註定要不斷探索、反覆試錯。
辛國斌表示,目前已有16個省級政府發布了推進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指導意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開展了省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
參與《規劃》制定的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副所長王影在12月7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規劃》在2014年已開始了前期研究,今年7月完成了初稿,並在9月提交工信部部長專題會審議。
其背後是智能製造正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王影介紹,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圍繞智能製造已出台了許多政策,《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指南》、智能製造專項、試點示範、並在制訂相關標準。
與上述政策不同的是,《規劃》側重於從中長期為智能製造提供一個綱領性的指導意見。王影認為,《規劃》的最大亮點是首次提出「兩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位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具體來講,到2020年,核心支撐軟體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制(修)訂智能製造標準200項以上,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供應商,數位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
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規劃》提出,將分類分層指導,分行業、分步驟推進智能製造,「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位化製造的普及,以及智能化製造的示範引領。
「我們在德國參觀學習時,西門子很明確地發問中國製造尚未實現數位化,為什麼就提智能製造?」王影認為,中國的智能製造是一個齊頭並進的過程,「十三五」時期既做數位化的普及,也要做智能化的探索,「數位化是個廣義的概念,這一階段還包括自動化、信息化等內容」。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在發布《規劃》時表示,智能製造是基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新型生產方式,信息化是智能製造的重要基礎。
信息化方面國家層面已有布局。1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促進資源互聯集成、高效利用,提升產業數位化、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電子一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現在智能製造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製造業信息化,而智能製造急需解決企業的動力機制問題:由於在製造業信息化的初期投資巨大,只有在投入達到一定規模後才能跨過盈利平衡點。
周劍認為,目前的智能製造在部分大型央企、國企中發展態勢較快,這是因為在政策驅動下這些企業對製造業信息化有更強的積極性;而對於更多的民企和中小企業,未來更大的動力可能來自於市場的橫向競爭。
「一些企業在智能製造的初期可能不賺錢,但如果周圍的競爭對手都在做,競爭的壓力會倒逼其建設這方面的能力,在推動一段時間後他們會從智能製造中獲得好處,就會轉化為自發的動力。」周劍說。
《規劃》提出了十大重點任務:一加快攻克關鍵技術裝備;二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三建設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四構築工業網際網路基礎;五加大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推廣力度,開展智能製造新模式試點示範;六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在《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七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建設雲製造平台和服務平台;八培育智能製造生態體系;九推進區域智能製造協同發展;十是打造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2016-2021年中國智能裝備製造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分析認為,智能製造是整個工業升級的主體,《規劃》是中國在製造業升級方面的具體設計和步驟,預示著製造業將在「十三五」期間進入政策黃金期,企業必須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