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麻醉,大多數人很容易聯想到手術室,並將麻醉醫生工作的地點局限在手術室,但實際上麻醉並不只局限於此。目前麻醉的領域已從手術室拓展到門診、病房及急診室等場所,涵蓋了臨床麻醉學、危重症醫學與疼痛診療工作。
我國麻醉設備進口市場高度集中
從進口來源國家看,美國占據半壁江山,是我國麻醉設備的最大進口來源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家是德國。第三是英國。在歐盟國家中,除德國、英國外,丹麥、瑞典也是我國麻醉設備的主要進口來源國。
麻醉機產業:期待新的突破
資料顯示,目前,國外麻醉設備核心生產廠家有德國的德爾格(Drager)、海倫(Heinen Lowenstein)、禾珥(Heyer),美國的通用(General Electric)、太空(Spacelabs),英國的攀龍(Panlon)、百斯(Blease),荷蘭的飛利浦(Phillip),瑞典的邁柯唯(MAQUET)。
我國麻醉機主要生產廠家有深圳的邁瑞、百格、普博、科曼,北京的誼安、航天長峰、瑞得伊格爾、易世恆,上海的上械股份,江蘇的藍韻凱泰、無錫通用電氣、無錫華納、南京普澳等。
中國醫保商會副秘書長蔡天智分析認為,經過近20年的發展,深圳邁瑞等國內麻醉設備龍頭企業已經基本掌握麻醉設備的核心技術,並且在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精密控制電磁閥等關鍵元器件上採用與進口元器件同等水平的產品進行生產。因此,從技術水平上講,部分國產麻醉設備已經與進口麻醉設備基本持平,甚至在一些技術點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和超越。但是,品牌影響度、關鍵技術和零部件仍然是制約國產麻醉設備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醫療器械基礎配套產品供應不足,關鍵元器件仍主要依賴於進口,醫療器械行業對工程化技術人才、高級技工和熟練工人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在政府給予人才配套政策、新產品研發鼓勵政策及市場准入優化政策等形勢下,我國麻醉設備產業亟須抓住機遇實現新的突破。
對於國產麻醉設備的三大期待
期待一:產學研醫合作更為活躍
在蔡天智看來,未來10年是我國企業趕超西方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比較理想的時段。應該注意到,醫療領域的不斷探索和對臨床使用問題的積累,對醫療器械行業而言是莫大的財富。政府、行業組織應該積極推動麻醉設備生產企業與教學醫院、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合作,這一方面有助於進一步滿足醫療機構在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助於使產品設計更好地貼合臨床實際需求,進一步提高國產麻醉設備的性能。
期待二:技術研發更給力
「我們沒有先發優勢,只有依靠後發優勢,通過仿創結合形成自己的創意產品,才能真正成為醫療器械強國。」蔡天智說,國內醫療器械行業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投入大量人力開展基礎研究。同時,應該鼓勵我國先進醫療設備的自主發展。政府在公立醫院採購中需要大力支持國產品牌,至少要有一定比例的國產麻醉設備使用要求。
期待三:優化市場准入機制
如今麻醉設備的技術和臨床應用均已非常成熟。基於臨床倫理方面的考慮,對於採用成熟技術的新產品的上市准入,有些國外監管部門不再要求企業開展臨床試驗,按照我國政策,進口品牌麻醉設備在我國註冊也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
相比之下,類似國產麻醉設備市場准入政策有待逐步與國際接軌。
在保證註冊質量的前提下,應保持進口麻醉設備和國產設備的准入門檻一致,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通過與上市產品的技術對比分析、風險評估,減少註冊臨床試驗的比例,從而為國內企業減負,加快新產品的上市進程。更多相關麻醉機行業資訊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麻醉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