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深化醫改領導小組日前發布《2016年度醫改工作進展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醫改試點城市擴大到200個,92.6%的地市調整了醫療技術服務項目價格,各項醫改呈現出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公立醫院改革沒有全覆蓋,部分公立醫院沒有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等問題。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項醫改有序推進、成效明顯。監測數據表明,我國醫改試點城市擴大到200個,2335家公立醫院全面實施改革。各項醫改呈現兩升兩降良好態勢:居民健康水平持續上升,衛生資源配置水平得到提升;醫療費用增長幅度持續下降,居民就醫負擔不斷減輕。2016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門診費用及住院費用構成中,藥占比分別為49%和34.2%,較2015年下降了2和2.5個百分點。
醫改取得成效的同時,個別領域仍有待深化改革。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務院醫改任務要求,2017年9月底前我國公立醫院要全面取消藥品加成,這是破除「以藥養醫」的關鍵一步。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國有企業、監獄系統等公立醫院未能按要求推進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和耗材陽光採購,部分省份已參加公立醫院改革的公立醫院還沒有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公立醫院門診及住院費用中耗材檢查費用占比仍然較高。
監測數據還表明,目前全國三項基本醫保參保(參合)人數達13.4億,參保率達98.8%。全國70.6%的公立醫院在省級藥品集中採購平台採購藥品,57.0%的公立醫院在省級平台集中採購高值醫用耗材。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達44.1萬個;多點執業醫師數達19219人。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改革要求,2017年全國深化醫改提出了56項重點工作,主要圍繞分級診療、公立醫院改革、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制度提出具體任務,對健康扶貧、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4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和此前吹風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的觀點一致:通過進一步發揮醫保經濟槓桿作用,合理拉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縣級醫院和城市大醫院間的報銷水平差距,增強在基層看病就醫的吸引力,從而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分配。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已有社會力量涉足醫療機構。但社會力量真正踏入醫療行業,則在20世紀90年代衛生部明確放寬對醫療衛生行業的投資限制之後。此後,在2009年新醫改政策導向的推動下,社會資本更加積極明確地參與到醫療事業之中,進一步確立了社會力量在醫療行業中的地位。根據各家衛計委公布的數字,2015年,民營醫院在所有醫療機構中所占比例達52.63%,已經超過公立醫院。
雖然數量占比方面已經超過公立醫院,但因為對民營醫院採取「嚴進寬出」的監管政策,診療水平有限和違規操作頻發,成為限制民營醫院發展的「兩座大山」。據不完全統計,「魏則西」事件之後,全國各地民營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量普遍下滑20%-30%。
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能否聯手,共建「醫聯體」?在提高民營醫院自身醫療水平的同時,「醫聯體能讓民營醫院承接公立醫院轉出的病人,加快公立醫院資源利用效率。
「中國醫療資源的緊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限的資源沒有用在高價值的地方。」張志堅這樣對時代周報記者解讀當前看病難的現狀。據張志堅介紹,在他工作的醫院中,開顱手術病人一般需要近一個月的康復時間。在此期間,病人會一直占用醫院的床位,這是醫院床位的利用效率極其低下的原因之一。而在美國擔任訪問學者時,張志堅發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完成開顱手術的病人,三天以內就會被轉到和醫學中心有合作關係的護理中心進行康復管理。「如果能夠和這些私營醫療機構共建醫聯體,為不同層次的病人提供康復服務,從而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率,這就是醫療市場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但共建「醫聯體」,還需重新審視現有民營醫療機構的定位。
當前,對於中國民營醫療機構的定位落後於時代。在歐美已開發國家中,除了提供醫療服務,民營醫療機構在某些亞領域(如基層衛生服務)的作用比其他亞行業(如醫院服務)更加突出。「首先,公立醫院應當找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不應該把二級、一級醫院以及其他專科醫院的工作都包下來,應該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醫,使之成為公立醫院的有效補充。」郝模在採訪中表示。
在深圳,以社會之力創建的專科醫院,在取得二級甲等資質後將獲得一次性的500萬元獎勵。社會辦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納入財政補助範圍,年均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獎勵補助約為1.4億元。
「我們鼓勵社會辦醫來建專科和高端醫院,基本醫療則由政府公立醫院來保障,效果很明顯。」 2016年7月,深圳市醫改辦主任羅樂宣在醫改進展媒體溝通會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