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和其他的文學,電影,電視等創作型的內容一樣,需要版權的保護,需要回報,需要收益。作為市場中的一個標的物,還是要回歸到市場的規律本身。在需求端,音樂的需求是巨大的,然而,如果都免費了,那麼供給端,收入就會大幅度減少,從而出現供需兩端的不平衡,供給端就會減少。
9月5日,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在京發布《中國數位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2016年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157億美元,其中中國數位音樂產值(含音樂直播和詞曲授權等收益,不含彩鈴功能費)達143.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36%。
報告稱,2016年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157億美元,2016年較2015年3.2%的增長率再次上升了2.7%,增幅達到5.9%。全球錄製音樂市場回暖,在歷經十餘年顯著下跌後連續兩年呈上漲態勢。
2017-2022年中國數位音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目前全球錄製音樂產業發展趨勢主要有四點:一是數位音樂收益占比高達49.7%;二是流媒體有望恢復產業的黃金歲月;三是付費訂閱成音樂流媒體收益絕對主力;四是數位音樂呈現出與網際網路的深度契合。
據中國網際網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網絡音樂用戶已經高達5.03億,占中國網民總數量的68%。報告主筆人、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教授張豐艷表示,數位音樂已成為全球音樂產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和毋庸置疑的未來方向。中國數位音樂的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趙志安副院長認為,資本不斷進入數位音樂市場,不僅僅帶來了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更引進的新的商業模式與技術,對於音樂產業發展的促進是全方位的。
艾瑞行業研究部高級分析師呂榮慧表示,音樂能夠滿足當下人們的碎片化需求,也能適應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從這一點上來看,音樂行業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同樣的,音樂能夠吸引大量的年輕人群體,給一些音樂網絡平台帶來可觀的流量紅利。隨著用戶對於優質內容的辨識能力不斷提升,用戶對於音樂付費的意識和消費水平也將不斷提高。對於音樂網絡平台來說,當平台致力於功能的拓展、用戶體驗的提升和線上線下內容的交匯融合,音樂行業也必將迎來發展的大機遇。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研究發現,我國目前是數位音樂第一大國,但因人口紅利消失用戶增速放緩。同時國內版權環境的改善帶來數位音樂產值的快速增長:2016年我國整個數位音樂產值高達143.26億元,同比增長39.36%。但同時,我國人均音樂消費距離已開發國家還相差甚遠,音樂消費市場還有待培育。激發數字時代網民的消費需求,是我國音樂產業優化的下一個階段目標。
按理說,花了上百億,擁有1700萬曲庫的騰訊音樂早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壁壘,為什麼還會向網易雲音樂下手呢?
其實,一家獨大的騰訊音樂同樣面臨危機。有業內人士稱,由於現行的版權制度,不可避免的存在版權散落情況,如摩登天空、亞神音樂的版權在太合音樂手上,而相信音樂、華研國際、滾石唱片被蝦米音樂拿下。
阿里音樂集團CEO宋柯在接受重慶商報—上游財經記者採訪時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按照當前的版權分布,用戶如果想聽到所有的音樂,必須下載兩個APP,一個是蝦米音樂,一個是QQ音樂,這是長時間無法改變的現狀。然而,一個手機下載多個音樂APP,必定造成用戶游離不定,粘性也就無法保證。相比之下,網音雲音樂通過社交運營,積累了一批死忠粉、粘性很高,且占據了大部分高端年輕用戶,這也是騰訊音樂想要獲取的人群。
不過,因為缺少獨家版權,網易雲音樂同樣面臨危機感。在今年4月召開的2017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大會上,網易公司創始人兼CEO丁磊就曾炮轟過壟斷音樂版權的行為,他提出,「獨家版權甚至取代了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成了行業的主要競爭壁壘。」丁磊痛批行業進入巨頭哄抬獨家版權費、賠本賺吆喝的怪圈:「版權壟斷和強勢資本可以解決短期問題,但解決不了長期問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網易雲音樂目前的商業模式還是得依靠版權轉授,對騰訊的依賴過強,同時上游音樂原創能力還不夠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受飛漲的版權價格影響,其未來盈利的預期愈發模糊。如果騰訊方面對網易雲音樂版權授權進一步收縮,網易雲音樂恐怕日子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