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能源行業分析報告 >> 2025年能源市場情況分析:綠證推動能源市場綠色轉型

2025年能源市場情況分析:綠證推動能源市場綠色轉型

2025-04-28 14:52:28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25年,中國能源市場在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綠色電力消費和綠證交易持續升溫。一季度,全國交易綠證達2億個,綠色能源消費促進機制加快建立,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水平顯著提升。深圳作為綠色電力消費的前沿陣地,綠證交易量不斷攀升,綠色低碳發展迎來新機遇。

能源市場情況分析

  一、能源市場的綠證交易現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能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綠證,即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也是認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1個綠證對應1000千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意味著每交易1個綠證,就有1000千瓦時綠色電力已經上網或被消費。2025年3月,國家能源局核發綠證1.74億個,同比增長9.39倍;1至3月,全國交易綠證2億個。綠電生產規模不斷擴張,綠電綠證消費也在蓬勃發展。

  二、能源企業對綠證的需求

  能源市場情況分析提到綠證交易為企業提供了實現綠色電力消費、降低碳排放水平、樹立綠色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徑。外向型企業、高耗能企業、跨國企業、大型央企國企等對綠色能源的需求較為迫切。通過購買綠證,企業不僅能夠滿足國際客戶的綠色用能需求,還能在招投標項目中更具競爭力。2024年,深圳市某數據中心建設企業購買了約5000個綠證,100%消納全年500萬千瓦時的用電量,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綠色競爭力。

  三、能源市場中綠證的交易機制

  綠證交易突破了電力輸送的物理限制,架起了綠色電力生產與消費的「橋樑」。綠證可以通過購買綠電獲得,也可以單獨交易。每個綠證都是獨一無二的,且現階段僅可以交易一次。綠證的有效期為2年,一般來說,「新鮮」的綠證價格相對更高。2024年,深圳市綠電交易電量17.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9%,參與企業單位717家,同比增長1075%。同年,深圳市綠證交易量突破1700萬個,折合綠電170億千瓦時,並且仍在穩步上漲。

  四、能源市場中綠證交易的推動因素

  綠證交易的持續升溫是供需雙方「雙向奔赴」的結果。從需求端來看,企業通過購買綠證,能夠提升全球競爭力,獲得更多訂單,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從供給端來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建設投入較高,出售綠證帶來的增量收益,有助於減少項目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2024年,深圳電網新增可再生能源併網容量28.86萬千瓦,同比增加51%,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31.23億千瓦時,100%全額消納。

  五、能源市場中綠證交易的創新與服務

  為推動綠電綠證交易機制創新,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於2023年11月掛牌成立,為企業提供綠電綠證相關專業指導。服務中心聯合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組建起一支40多人的專家團隊,為超過1000家企業和商會提供政策宣講、採購策略指導,還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撮合交易。2024年12月,綠色競爭力構建與綠電綠證交易政策宣講活動在深圳舉辦,14家企業簽署綠電綠證購買協議或意向書,交易電量達247億千瓦時,約等於深圳1/5的全年用電量。此外,服務中心還推動發布了《綠色電力消費全量計算與核定規則》,為綠電用能企業開具更有公信力的《綠色電力消費核定報告》,滿足企業的綠色用能核定需求。

  總結

  2025年,能源市場在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綠色電力消費和綠證交易持續升溫。綠證作為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實現綠色電力消費的有效途徑,還推動了綠色低碳發展。隨著綠證交易機制的不斷創新和服務的完善,能源市場正朝著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更多力量。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