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條例將可持續經濟活動分為三類,即「環境可持續」「有利」和「過渡」。近日通過的法案將滿足特定條件的核能和天然氣項目歸為「過渡」類,即雖然造成碳排放,但目前在技術和經濟上不可替代,且不阻礙低碳替代方案發展和應用的經濟活動。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中國是全世界風力發電的領導者,擁有342千兆瓦發電容量。2021年,其14%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中國的目標是到2060年,要有80%的能源來自非化石燃料。
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數的27%。預測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33%,這意味著可再生能源將首次超過煤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力來源。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國情,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統籌抓好煤炭清潔低碳發展、多元化利用、綜合儲運這篇大文章,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全國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資源儲量中,煤炭占94%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消費比重依然達到約57%。天然氣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遠低於煤炭,但目前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仍超過40%,利用它來替代煤炭的主體地位,不利於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2月15日,乘聯會發布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22年1月份,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達量為209.2萬輛,與2021年同期比僅下降了4.4%,相較2021年12月下降0.6%,今年1月零售總體走勢良好。
乘聯會數據顯示,1月份,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了34.7萬輛,同比大增132.0%,環比下降27.0%,環比降幅與2021年1月的25%特徵基本一致。
2月16日早盤,港股新能源汽車股集體拉升。截至9:40,小鵬汽車-W漲9.58%,理想汽車-W漲逾4%,比亞迪股份漲逾3%。
對此,乘聯會稱,補貼政策按既定安排繼續有序退坡,明確2022年乘用車領域補貼下降30%,2023年開始再無補貼,維持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續駛里程、能耗等技術指標門檻不變,放開補貼上限,穩定企業預期,有利於新能源車市平穩發展。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從政策風向來看,中央和地方均將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方向轉向新能源汽車使用優惠、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促銷、城市以舊換新、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運營等方面。在「雙碳」政策與「雙積分」政策的共同推動,未來新能源汽車仍將保持高增長勢態。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