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的當下,工程車作為地鐵運營保障的關鍵一環,其管理模式的優化升級備受矚目。2025年,工程車行業正朝著智能化、高效化、融合化方向邁進,其中運檢一體化模式在地鐵工程車管理中嶄露頭角,成為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趨勢。以地鐵工程車為例深入剖析這一趨勢下的管理變革,對推動整個工程車行業發展意義深遠。
地鐵工程車是地鐵車輛段的核心設備之一,在地鐵運營中承擔著眾多關鍵任務。它不僅負責場段調車、正線作業施工,還是電客車緊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常見的工程車類型多樣,包括蓄電池電力工程車、接觸網作業車等動力車輛,以及接觸網放線車、綜合檢測車等非動力車輛。
做好工程車的運檢管理至關重要。工程車運用的核心目的是順利完成各類施工、調車和救援任務,而其檢修與駕駛工作則是確保車輛處於良好運行狀態的關鍵。然而,目前工程車運檢體系與電客車運檢體系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人員方面,由於電客車和工程車在檢修標準、駕駛精度、運用需求上差別較大,對檢修工和司機的操作技能、培訓形式、上崗要求也大不相同;在使用效率上,地鐵工程車通常在電客車夜間運營結束後作業,運行時間集中在晚上 23:30 至次日凌晨 4:30,其餘時間多處於待令狀態,導致車輛和司機的資源利用率偏低;從員工發展角度看,工程車檢修與駕駛崗位受眾面相對較窄,員工個人晉升、晉級等發展空間有限,給崗位體系建設和員工職業發展帶來挑戰。
隨著地鐵大線網化運營,運營成本管控成為企業高效發展的關鍵。人力成本在地鐵運營總成本中占比超過一半,不同專業、工種、班次的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率差異顯著。因此,探索工種融合、專業融合的改革,優化專業分工、崗位設置和作業流程,成為各地鐵單位的重要研究方向。鑑於工程車檢修工和司機在工作對象、場所、專業知識等方面存在較高重疊性,研究工程車運檢一體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國內各城市地鐵工程車的檢修和駕駛管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根據專業性質區分管理,傳統模式下工程車檢修工和工程車司機屬於不同工種。工程車檢修工負責車輛檢修、維護、技術整改等任務,工程車司機負責車輛操縱和駕駛,維護和駕駛分別由設備車間和乘務專業管理。這種模式管理成熟,專業分工明確,標準統一,便於精細化管理,但專業接口多,運作流程複雜。
另一種是職能融合模式,工程車的檢修與駕駛由一個車間統一管理,實現運檢管理一體化。相比傳統模式,它能有效提升專業接口間的運作效率,實現集約化管理,同時保留傳統模式的部分優勢。然而,檢修與駕駛仍由不同專業員工承擔,專業壁壘依然存在。
為進一步提升集約化管理優勢,成都地鐵 9 號線在職能一體化管理模式基礎上,對工程車崗位進行更深度融合,設立工程車運用檢修工崗位,要求其同時具備檢修和駕駛技能,並由工程車班統一管理。
工程車班承擔著多項重要職責,既要按照車間生產計劃開展工程車日常專項維保及臨修等作業,又要負責場段調車、正線動車作業等駕駛任務,同時還要為應急救援提供保障。
成都地鐵 9 號線工程車班每個場段配備 18 人,其中包括 1 名班長。班組內部劃分為檢修、運用兩個小組協同工作。檢修組有 8 人,採用長白班制,主要根據檢修計劃完成工程車的檢修任務。運用組共 9 人,實行 24 小時值班制,其中有 1 名卡控人員。除卡控人員外,其餘 8 人每 2 人一班,進行白夜休休四班倒排班,由工程車運用檢修工擔任司機,根據不同作業需求駕駛工程車。檢修組和駕駛組每 2 個月輪換一次。
此外,班組內部還設置 4 名兼職員,分別負責檢修質量、綜合管理、檢修安全、行車安全 4 個板塊,協助班組長進行班組管理。
工程車的生產、調試、檢修任務由車間統一安排,遵循預防為主、修養並重的原則,主要包括用前檢、計劃性檢修和臨時性檢修。用前檢在出車前 1 天完成,主要檢查工程車轉向架、車鉤、牽引、制動等系統的狀態和基本功能;計劃性檢修按照既定周期,對車輛外觀和有電功能進行檢查,對部分系統和部件進行清潔潤滑、調整檢測,更換損耗件;臨時性檢修則針對部件故障、專項整改和運行中出現的故障進行處理。
工程車的駕駛作業由工程車運用檢修工負責,場段常態化安排應急駕駛值班,每班 2 人,採用 4 班兩運轉值班制。卡控人員由經驗豐富的工程車運用檢修工擔任,對高風險的夜間作業進行添乘指導。每次正線作業前,都會召開班前安全交底會,通過預想和桌面推演明確作業流程,識別風險點,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在工程車班成立初期,由經驗豐富的工程車檢修工和司機相互帶教,培養工程車運用檢修工的檢修和駕駛技能。其中,檢修技能培養周期不少於 2 個月,結束後考取工程車檢修證;駕駛技能培養周期不少於 4 個月,結束後考取工程車駕駛證。員工取得雙證後,方可在班組內部輪轉作業。
日常培訓分為檢修技能和駕駛技能培訓。檢修培訓採用理論結合實操的方式,專業工程師定期開展針對性培訓並進行驗收考試,理論培訓後員工跟崗實操。駕駛培訓根據員工需求制定計劃,結合實際生產進行標準化作業、設備認知、故障判斷及處理等培訓,每月還會開展故障處理演練,模擬正線故障場景,提升員工的實際操作能力。
工程車運用檢修工採用統一的考評標準,實行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員工績效考核內容包括組織績效目標和個人綜合評價兩部分。個人綜合評價在月度考核周期內又分為基礎評價和績效獎勵,占比為 7:3。基礎評價從員工的行為態度和履職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由車間績效小組成員依據考核細則評價。績效獎勵則根據車間職責、階段性目標、個人能力、重點工作和特殊貢獻等,採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由車間各板塊和班組負責人評價,重點關注工作時效、質量、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表現突出的員工給予獎勵。
成都地鐵9號線工程車班自 2019 年採用運檢融合管理模式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員工具備檢修和駕駛雙重技能,晉升路徑更加寬廣;場段及正線應急處置效率大幅提升,故障處理更加高效;業務融合促進了專業間的協調,管理更加高效;人員安排也更加靈活,能更好地應對員工請休假或調動等特殊情況。然而,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工程車運用檢修工崗位人員來源多樣,部分人員行車專業知識和技能、安全意識培養難度較大;同時具備檢修和駕駛能力的人才培養難度大、周期長,且現行的崗位薪酬、績效激勵和晉升發展機制尚不完善,無法充分體現運檢融合的優勢;在管理方面,需要同時兼顧檢修質量和行車安全,生產組織難度大,對班組長和兼職員的技能與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工程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針對這些問題,未來工程車運檢融合模式的優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人力管理與績效激勵手段,提高員工對複合崗位的認可度;二是加強生產組織和業務管理的統籌協調,實現有序管理;三是提前開展複合崗位人才培養的籌備工作,為模式的持續優化提供人才支持。
在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的今天,確保地鐵車輛安全穩定運行和降低成本是地鐵運營的重要課題。工程車運檢融合模式的探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通過崗位融合,可優化人員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人力成本和風險係數。雖然這一探索過程漫長,但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和優化,必將為地鐵安全運行提供有力保障,也為工程車行業在地鐵領域的發展開闢新的道路。
更多工程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程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