腈綸行業的現狀
世界腈綸的產量繼續緩慢增長,在合纖中的比例逐漸縮減。
1998年我國腈綸總產量為38.9萬噸,進口腈綸纖維總量為38萬噸。儘管腈綸在整個合纖中的比重在縮減,但某些腈綸產品的特性,是其它合纖產品無法替代的。如:腈綸的染色性、回彈性、對氣侯的適應性等,正因如此,腈綸產品仍有其市場的競爭力。
腈綸市場的供需情況
我國每年腈綸纖維使用量約為65萬噸左右,而我國每年的生產總量僅為40萬噸左右。從表面看供不應求,腈綸的銷售形勢應該很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國產腈綸市場相當疲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近幾年我國每年的腈綸進口量過大。近幾年的進口量平均為40萬噸/年。生產量加上進口量約為80萬噸。即便市場達到最大的消耗量,每年也有近15萬噸的產品造成積壓。
目前國內現有腈綸生產企業十三家,總設計生產能力為48.7萬噸。98年實際生產腈綸為38.9萬噸。產量與產能的差距較大,主要是由於進口產品的衝擊過大,使得國內一些企業開工率不足所致。在「九五」期間國內有包括大慶、安慶、撫順等多家腈綸企業在搞增容改造,生產能力和實際產量將會有所提高,預計到2000年我國腈綸的生產能力可達55萬噸,產量可達45萬噸。
儘管如此,國內的腈綸產量仍不能滿足後加工工業的需求。近幾年國內的腈綸用量仍有20萬噸左右的缺口。在短期內仍要依靠進口來滿足後加工企業的需要。
腈綸進口情況分析
按照統計結果分析,在1998年全部38萬噸的進口腈綸中,僅有6.19萬噸是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的,占總進口量的16.3%。而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其它貿易方式進口的。
另外,從進口的品種來分析,占總進口量的10%左右的品種(約4萬噸)國內確實生產不了,必須要進口。另外,在產品質量上,國產腈綸與進口腈綸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國產腈綸不能滿足後加工出口產品的需要。初步分析,國內實際缺口約為25萬噸,但98年進口已達38萬噸,進口量過大。造成腈綸產品大量國外進口的原因,不排除亞洲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但是根本原因還是與我國的腈綸產品質量和品種密切相關。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我國腈綸產品大多數為常規品種,差別化纖維率僅占8%左右,再加上我國產品的質量檔次不高,品種單一,遠遠滿足不了日益發展的市場需求。因此導致了下游企業的大量進口,使我國腈綸產品的總量大大高於需求,市場競爭呈無序狀態。
工藝路線和生產能力的分析
目前國外有多種腈綸生產工藝路線,按溶劑來分,主要有硫氰酸鈉(NaSCN)、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乙醯胺(DMAC)、二甲基亞碸(DMSO)、丙酮、碳酸乙烯酯(EC)、硝酸(HNO3)和氯化鋅(ZnCl2)等。但最多是採用前三種,即以硫氰酸鈉(NaSCN)為溶劑的一步法、二步法、以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乙醯胺(DMAC)為溶劑的有機濕法和干法路線。
目前我國腈綸廠有四種生產工藝路線,具體情況如下:
硫氰酸鈉一步法
採用硫氰酸鈉一步法工藝的企業主要有:蘭州化學纖維廠、上海金山石化腈綸廠等。
硫氰酸鈉二步法
採用硫氰酸鈉二步法工藝的企業主要有:大慶石化腈綸廠、安慶石化腈綸廠等。
採用美國杜邦公司的技術以二甲基甲醯胺(DMF)為溶劑的有機干法工藝路線
採用DMF干法工藝路線的企業為:撫順、淄博、秦皇島、寧波和茂名腈綸廠。
以二甲基乙醯胺(DMAC)為溶劑的有機濕法工藝路線
採用DMAC為溶劑的企業主要有:吉林奇峰化纖集團
從工藝特點、設備特點、物質消耗、環境影響、產品質量、後加工性能、國產化率等方面對四種工藝路線作綜合對比,硫氰酸鈉二步法連續溶解工藝為最優;DMF(二甲基甲醯胺)一步法(SNIA技術)次之;另外DMAC(二甲基乙醯胺)為溶劑的有機濕法工藝,硫氰酸鈉一步法也可採用。只有DMF(二甲基甲醯胺)的干法路線,不宜再發展。這主要是由於此種工藝路線管理要求嚴,生產成本高,成品中殘留溶劑不易除盡,對後序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DMF的致癌性等問題。Du Pont公司已不再使用此路線。
另外從目前國際形勢的發展來看,以美國、日本為首的腈綸工業已開發國家,多數企業採用硫氰酸鈉為溶劑的工藝路線,逐步減少DMF(二甲基甲醯胺)的干法路線,並積極地開發和研製特種腈綸纖維。目前它們開發和生產的特種腈綸纖維品種主要有:阻燃、酸性染料可染、抗起球、除味、抗菌、高吸濕、起細、遠紅外保溫、高收縮、高白度、高回彈性以及異形纖維等。此外它們在科研和產品開發、科研人員的業務學習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腈綸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設備陳舊、技術落後
以上海石化腈綸廠、蘭州化纖廠為代表的腈綸企業,它們的生產設備都是在八十年代以前引進的,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產品質量、檔次不夠。難以滿足後加工企業的需求。
(2)投資大、資產負債率高
九十年代引進的設備主要是五套干法腈綸生產線,從工藝路線和技術的角度分析,由於在消化吸收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又是採用全額貸款建設,且投資巨大,企業負擔過重,難以為繼。
(3)新產品開發和研製的能力較弱,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夠
目前採用的DMAC、硫氰酸鈉二步法等工藝路線,在產品開發上與國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產品缺乏競爭力。
幾點建議
1、希望有關部門繼續加大打擊走私的力度。加強對來、進料加工的規範管理和海關監管,杜絕變相走私。
2、我國腈綸纖維目前仍存在著較大缺口,按國內現有企業的生產能力,既使開足,也不可能滿足後加工企業的用量。一方面將會給我國的腈綸企業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大力發展。另一方面也給企業一個接受挑戰的機會。由於產量不足以滿足後加工企業的需求,進口腈綸就乘虛而入。
3、建議腈綸企業有規劃地擴大產能、產量,提高現有裝置的規模,合理地選擇腈綸生產工藝路線。
目前世界腈綸工業增長率為1.7%~1.8%,與世界人口同步增長。到2000年將達到280萬噸,人均分得量為0.438kg/人,2010年預計可達328.4萬噸,人均分得量為0.435kg/人。我國的腈綸產能、產量要與世界的增長率同步,人均分得量也要與世界人均分得量相當。這就必須要提高現有裝置的規模。要依託現有老廠的設備和技術力量,挖潛增容,改建、擴建產能、產量。
4、要加大產業政策的傾斜力度
從化纖發展的角度考慮,要提高腈綸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要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差別化、功能化腈綸。要加快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化的步伐。目前國內高收縮、隨機複合、超細、增白、有色、親水等品種已有一定開發基礎。要組織好市場開發,及時使生產形成規模。另外目前市場上抗靜電、阻燃、抗起球、異形等品種的需求量很大,可列為今後的首要產業化品種。此外抗菌、防污、中空耐熱等功能化纖維,也可陸續實現工業化。
目前國家為搞活經濟推出了財政貼息和債權轉股權等優惠政策,加大了產業政策的傾斜力度。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把資金盤活。另外,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地引進外資,把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進一步提高,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5、丙烯腈作為腈綸原料,缺口仍然很大。
目前國內腈綸價格普遍高於進口,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外,生產成本高,原料丙烯腈缺口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98年國產丙烯腈產量為26萬噸,而進口達到15萬噸。一旦加大腈綸的產量,擴大生產規模,丙烯腈的缺口將會更加明顯,且國內目前丙烯腈的生產廠家少、產量低。這就是必要阻礙腈綸的發展,故建議今後在提高腈綸產能的同時,要加大丙烯腈生產的投入。特別是煉化企業,可借鑑日本三菱公司大鐘工廠的經驗,通過原油和石腦油,經過熱解和重整,自已生產丙烯腈。不然我國腈綸發展將受國外丙烯腈進口量的制約。
更多腈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腈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