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腈綸產能達90萬噸,同比增長15.5%;產量79萬噸,同比增長8.5%;進口量33.7萬噸,同比下降26.7%。2000~2006年我國腈綸產量年均增長率達9.7%,自給率也由2000年的60%上升至2006年的70%。
在腈綸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卻逐漸顯露重重危機:原料制約、人民幣升值、波斯綸替代衝擊等各種因素影響著腈綸產業的發展,產業形勢嚴峻。2006年開始國內腈綸表觀需求出現負增長,下降5%。常規品種供大於求現象加劇,產品附加值低,企業盈利能力下降。
原料價格持續走高
丙烯腈(AN)是腈綸生產的主要原料,國內生產的AN有近70%用於生產腈綸。儘管目前國內AN裝置總產能達到100萬噸/年,但依然存在20萬~30萬噸的需求缺口,2006年我國進口AN32.45萬噸,自給率達78.9%。
AN價格自2002年後持續走高,目前腈綸與AN價差接近350美元/噸,低於4000元人民幣/噸的保本線,腈綸企業開始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ABS等其他AN衍生物對AN的需求飛速增長,預計到2010年,亞洲地區對AN的需求年增長率超過3%,而中國將達11%,AN供應緊張對腈綸產業的制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
波斯綸等替代品衝擊
腈綸是羊毛和棉花等天然纖維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等因素影響,人們對毛織品的需求集中於細羊毛、羊絨等高檔產品,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常規中長腈綸在毛毯、羊毛衫等方面的需求。2006年,腈綸與棉花的價差超過600美元/噸,腈綸與波斯綸價差超過700美元/噸,在利潤的驅動下,至少20%中長腈綸被波斯綸替代。因此,腈綸這種成本推動行情的現狀將使替代品的侵入進一步蔓延。
人民幣升值和稅收政策影響
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和出口退稅逐年降低的政策對微利運行的腈綸行業影響很大,6%的腈綸出口關稅,加上2005年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因素,使腈綸出口成本增加15%。中國是全球最大腈綸生產國,但腈綸出口貿易競爭力極低,儘管自2003年來短纖出口年均增長超過112%,而總量仍然較小。2007年7月1日實行新稅率,紡織品退稅下降2%,人造毛皮類下降8%,後紡的出口受限已經波及腈綸行業,低價的替代品原料將在一段時期內充斥市場。
能源與環保壓力加大
「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是21世紀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我國腈綸低水平重複建設情況嚴重,工藝路線較多,自主開發力量薄弱,導致資源利用率參差不齊,統計口徑不統一,各種工藝路線間數據沒有可比性。這種數量型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使腈綸產業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制約,一定程度上影響產業健康發展。
此外,高附加值腈綸產品依賴進口,後紡綜合開發創新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產腈綸高附加值新品的走向市場。
行業發展對策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發揮石化產業鏈的整體優勢,促進產業升級。中國腈綸現有3種溶劑,4條工藝路線,在管理機制、裝置規模、技術和創新能力、環保整治等方面差異明顯。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產業規劃政策和市場競爭雙管齊下,儘快淘汰落後產能,培育並鼓勵龍頭企業發揮整體優勢,加快腈綸產業升級。
開發自有技術,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拓展產業應用新領域,規避AN成本和替代品的影響,開闢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市場,同時發展碳纖維等高科技含量的生產技術和高端應用。
以能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腈綸產業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形成技術型增長模式。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強化節能環保回收技術的研究,促進生產工藝優化和染色新技術推廣,從而有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提升後紡技術裝備水平,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儘快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腈綸的發展與紡織行業的需求拉動密切相關,必須通過後紡設備的更新、新技術的開發,儘快改變低端產品和同質化現象,提高紡織品的附加值,優化紡織工業結構,從而增強上下游整個產業鏈的生命力。
總之,淡化總量、注重質量、拓展應用空間、推動高新技術應用、提升產業層次,實現從數量型向效益型,從投資驅動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是我國腈綸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陸正鳴黃翔宇)
更多腈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腈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