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冬的一個夜晚,安徽省肥西縣小井莊村民張安國敲開了村里資金合作社幾個管理成員的家門。他詳細說明了春節前後蔬菜市場的利好前景,希望借1萬元錢擴大蔬菜大棚生產規模。
五位經資金合作社成員民主推選出的管理員當晚召開了協商會。大家一致認為老張的投資有價值,同意借錢。第二天,這筆經管理員集體通過的借款項目張榜到了村裡的幾個公示點。兩日無異議後,老張很快拿到了比信用社利率還低一厘多的貸款。
如今,張安國的第一批大棚蔬菜已經上市,幾乎是一搶而空。他介紹說,春節前後還有一批蔬菜要上市,到時候除了自己能賺上幾千元錢,還可以還清全部借款。
目前在中國,由於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不夠廣,貸款難成為農民致富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來自中部農業大省安徽一份當地銀監局的調查表明,全省有64%的農戶、44%的農村企業因為手續繁瑣或不清楚貸款流程而難以獲得貸款。
在這種背景下,重慶、江蘇、安徽、吉林等中國許多省份,各類借鑑村民自治方式發展起來的資金互助組織由農民自主自發興辦起來。
這些合作社的成員都是農民,絕大多數沒有鄉村幹部參與。社員民主選出幾名管理員,以比信用社更低的利率、更方便快捷的手續,向需要資金的社員提供貸款。
這種新型農民資金合作社的出現被國內一些金融媒體評選為2007年中國十大金融新聞之一。
安徽省的肥西、太湖、天長、霍山、明光等農村已經陸續出現了一批農民資金合作社。肥西縣小井莊、明光市興旺村是其中的先行者。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這兩個村莊在管理制度、風險防範機制、收益分配製度上都進行了民主自治的創新。
管理制度上,民主推選信得過、能力強的管理員,集體負責合作社事務,所有入股社員都是督察員。日常事務民主管理、辦事公開,社員入股和資金投放等財務實行張榜公示。此外,他們還實行一股一票制,多入股的社員也只有一票表決權,防止「一股獨大」。
風險防範上,小井莊合作社規定,資金投放量不得超過80%,單筆資金投放最高限額2萬元。到期不還,將取消社員資格,或保留社員資格,但一定期限內沒有貸款權。興旺村合作社則規定,社員借出資金超過自己股份的,必須由其他一名社員擔保,最高限額不超過5000元,時間不超過一年。
收益分配上,資金合作社同樣通過民主決策,定下比信用社略低的利率,利息收入部分用於年終分紅,部分作為積累,用於社員普遍反映的急需解決的公益事業,比如修路、水利、綠化和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
安徽省三農問題專家何開蔭指出,農民資金合作社有效解決了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促進了農村公益事業的興辦,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與此同時,金融部門也要對這種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正確引導,創造條件促進其持續規範健康發展。對於符合條件的,有關部門應儘快給予其正式和合法的金融組織地位,將其納入到正常的金融扶持、監管與培訓渠道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