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進入五月份,天氣漸漸轉熱,而且隨著五一「小長假」的來臨,人們盼望的節假日到了,免不了下飯店聚會等等,這個時候人們特別要注意的是衛生問題,以防發生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其症狀
每逢5月至10月,食物最易變質,容易發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原因,可分為細菌性和非細菌性兩種。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菌種主要有以下六種:
1. 腸炎孤菌食物中毒。吃了被腸炎孤菌污染的魚或貝類後,會引起食物中毒。可在食用後5-24小時內發病,在10小時後發病為最多,一般在3天內能治癒。
2. 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帶菌的鳥、豬肉、雞蛋等,未經煮燒,吃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食用後10-24小時內發病,一般在1周內能治癒。
3. 致病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大腸菌中約有20來種菌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一般發病後4-5日內症狀要好轉。
4. 產氣莢膜桿菌食物中毒。受產氣莢膜桿菌污染的肉、魚、貝等食品,雖然煮燒,但放置數小時後食用的話,也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5. 葡萄球菌中毒。食用了被葡萄球菌污染的牛奶、白脫、奶酪、盒飯後,3小時左右發病。
6. 肉毒桿菌食物中毒。潛伏期平均1-2天,重症者可導致死亡。
食物中毒者最常見的症狀是劇烈嘔吐、腹瀉,同時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會因上吐下瀉而出現脫水症狀,如口乾、眼窩下陷、皮膚彈性消失、肢體冰涼、脈搏細弱、血壓降低,甚至可致休克。
食物中毒的應急措施
萬一食物中毒,請記住以下處理方法:
想吐的話,應讓其吐出,出現脫水症狀要送醫院。用塑膠袋留好嘔吐物或大便,帶著去醫院檢查,有助於診斷。不要輕易地給病人服止瀉藥,以免貽誤病情。有嘔吐、腹瀉、舌苔和肢體麻木、運動障礙等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狀時,要注意:
1. 為防止嘔吐物堵塞氣道而引起窒息,應讓病人側臥,便於吐出。
2. 在嘔吐中,不要讓病人喝水或吃食物,但在嘔吐停止後馬上給補充水分。
3. 留取嘔吐物和大便樣本,給醫生檢查。
4. 如腹痛劇烈,可取仰睡姿勢並將雙膝彎曲,有助於血液循環。
5. 腹部蓋毯子保暖,有助於血液循環。
6. 當出現臉色發青、冒冷汗、脈搏虛弱時,要馬上送醫院,謹防休克症狀。一般來說,進食後短時間內即出現症狀,往往是重症中毒。小孩和老人敏感性高,要儘快治療。食物中毒引起毒性休克,會危及生命。出現抽搐、痙攣時,馬上將病人移至周圍沒危險物品的地方,並取來筷子,用手帕纏好塞入病人口中,以防止咬破舌頭。
外出就餐記得留票
外出就餐應選擇衛生條件好、具有有效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的餐飲單位就餐。要注意服務員的工作服是否清潔,操作間是否整潔;使用的碗筷是否乾淨;注意分辨飯菜是否有異味或異物,儘量不吃或慎吃生食水產品,不吃超過保質期、腐敗變質的食品。對餐具消毒沒有保障,涼菜製作、貯存不符合衛生條件的夜市、飲食攤點,建議謹慎消費。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在外出購物或就餐要注意索要並保存購物票據,以備發現食品衛生問題時作為消費的憑證;當發現所購食品可能存在衛生或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時,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要注意儘量保持食品的原狀,並立即到衛生監督部門投訴或舉報。
更多食物中毒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物中毒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