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產化技術的成熟應用,民營資本的進入,「十五」期間建成的1462萬噸聚酯產能中,75%使用了國產化技術,在25%的進口技術中仍有60%~70%使用國產化裝備。市場的開放,各種成分的競爭主體參與給化纖工業發展帶來了強大活力。
持續實施的差別化化學纖維行業,推動了化纖機械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了產品的結構調整,特別是聚酯、滌綸、粘膠、氨綸、錦綸帘子布等國產化成套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有力推動了化纖工業的快速發展。隨著國產化技術的成熟應用,民營資本的進入,「十五」期間建成的1462萬噸聚酯產能中,75%使用了國產化技術,在25%的進口技術中仍有60%~70%使用國產化裝備。市場的開放,各種成分的競爭主體參與給化纖工業發展帶來強大活力。
下游需求對設備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化纖機械技術創新的重點應放在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的產業化和應用方面,如粘膠、高濕模量、阻燃、甲殼素、細旦、異型、導電、抗輻射等纖維和高新技術纖維,生物質纖維材料等的產業化及其應用,以及清潔生產和資源再利用方面。
目前全球紡織用聚酯纖維量約1800萬噸,年增長7.5%,2010年聚酯需求將達3500萬噸,預計2010年聚酯纖維將從目前的人均消耗1.6kg上升至1.8kg水平,成為全球第一大紡織用料。聚酯纖維將保持高速發展態勢,聚酯紡織用長絲增長不會太快,主要是因為聚酯短絲更適應各種功能性纖維的開發生產。聚酯短纖條線生產能力已從7.5萬噸增長到10萬噸,短纖連續牽一步法噴絲板達7萬孔,集束旦數達500萬~600萬旦,生產短線的緊湊裝置改用了環形噴絲板,產能增加,成本降低,提高了競爭力。
目前化纖創新重點是關注提高纖維差別化比重,提升附加值。因一般化纖產品產量過剩,功能性和差別化纖維相對化纖設備的研發提出了較高的技術要求。急需採用先進適用技術來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控制水平,短纖要與棉紡對接,解決除臭、除濕等關鍵技術,使化纖差別化率由去年的48%提高到50%,以實現聚酯、滌綸、粘膠、錦綸、腈綸等產品的柔性化、多樣化及高效生產,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來滿足市場需求。
聚酯行業的規模效能化和短程化實現產業化推廣、節能降耗、直紡在線添加技術、乙醛回收等綜合利用技術均實現了產業化應用。低溫短流程三釜連續聚酯裝置,生產出陽離子聚酯,實現了直接紡FDY和POY,產品質量優於切片紡且更加節能降耗。
高效率化纖裝備研發是必然趨勢
1~8月我國粘膠產量123.87萬噸,同比範圍增長7.22%。2009年全球粘膠長絲產量35.1萬噸,我國占比近70%,絲綢行業的需求量比較大。
化纖行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技術進步明顯加快。聚酯滌綸行業裝置規模的大型化、短程化趨勢更加明顯。
面對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化纖裝備的研發將面臨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占地面積、解決資源和能源、提高環保水平等現實問題,因此通過加強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實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紡織化纖裝備重大突破任務非常艱巨。
今年以來,化纖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0.85%,其中人纖投資增長49.50%,合纖投資增長63.15%。化纖長絲、短纖設備市場需求有所增長,而錦綸/丙綸/滌綸長絲設備市場需求要比短纖好些。化纖機械1~8月進口2.78億美元,僅占去了國內紡機市場的0.41%份額,自主產品逐步替代進口。化纖行業將重點淘汰效率低、工藝落後,間歇式小聚酯、常規滌綸裝置、濕法氨綸生產工藝、限制使用2萬噸/年以下的粘膠生產線,並加大整治環境污染、節能降耗的力度。到2011年化纖行業將要淘汰落後產能230萬噸。
化纖設備銷售勢頭良好
隨著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的深入進行和國際消費市場的回暖,今年化纖設備銷售呈現井噴狀態,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據初步統計,聚酯裝置實現銷售約12~14條線,產能近300萬噸/年,各種滌綸紡絲設備銷售約6000個紡位,其中全部國產化的3500多個紡位;錦綸長絲設備銷售約140紡位;熔紡氨綸銷售200多個紡位。隨著棉花減產,滌綸短纖的價格迅速上漲,滌綸短纖維設備的銷售今年也出現了喜人局面。據初步統計,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已銷售約40條線,產能近100萬噸,其中聚酯瓶片再生紡短線成套設備占70%。
粘膠短纖紡絲機已銷售約7條線,形成產能約22萬噸。各類加彈機今年達到1500多台,同比增長58.9%。
更多新型化纖裝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型化纖裝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