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面對日趨嚴峻的環境和能源壓力,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在這股大浪潮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再生化學纖維)因具有「變廢為寶」的特性,具有綠色、循環、可持續、能夠降低對石化資源消耗的鮮明特點,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正站上新「風口」,迎來新機遇。
但與此同時,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行業仍面臨著一些現實困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紡織行業的下游織造商、品牌零售商,尤其是不少社會公眾,仍對循環再利用化纖行業存在著一定的誤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介紹,我國目前的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到了五六千萬噸,但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率不足8%。廢舊紡織品大部分被填埋或者焚燒,對土壤、地下水和環境都造成了污染。而實現對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再利用,可以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排放,減少原油等化石資源消耗。他給行業做了一個測算,回收1噸廢舊紡織品等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2噸。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賣出的塑料飲料瓶約為3000億個,到2021年預計將增至5833億個。而2017年,全球回收的塑料瓶不到售出的一半,重製成新瓶的比例僅為7%,其餘的塑料瓶都被送進垃圾填埋場或大海,這不但帶來了環境污染,還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
對此,儀征仲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孫亞軍給大家算了一筆帳:「生產1噸循環再利用聚酯產品,大概能夠節約6噸石油,減少3.2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種植200棵樹。仲興環保每年生產約6.6萬噸再生產品,能夠消耗約33億隻聚酯瓶(寶特瓶),大概能夠節約40萬噸石油,減少20多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大力發展循環再利用化纖行業,很好地契合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體改所循環經濟室主任楊春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循環經濟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的具體實現模式和依靠,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是化解發展和保護矛盾的鑰匙。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存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優化增量,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體系,要求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資循環利用,實現源頭減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保障。
也正是在這些背景下,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對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行業越來越重視。據了解,循環再利用化纖行業已被國家發改委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
更多化學纖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化學纖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